儿时的记忆——捡地瓜皮(李法明)

摘要:庚子年四月十六日下午,窗外的春雨悄然飘落,滴滴答答的雨声,窗外的柳绿花红,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生活二十多年的老家,思绪飘飞……

儿时的记忆——捡地瓜皮

文图/文化信使 李法明(辽宁喀左)

  庚子年四月十六日下午,窗外的春雨悄然飘落,滴滴答答的雨声,窗外的柳绿花红,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生活二十多年的老家,思绪飘飞……

  在老家的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苏醒,在心头荡漾,在梦里吟唱,在笔下流淌。也许年过不惑的我也到了怀旧的岁数!

  早春时节,山花未开,青草未绿,这个季节来场不大不小的雨是最好的。没有花枝堪折,没有野菜可挖,正是去捡地瓜皮的好时候。

  小时候的早春,总是盼着下雨,一是只有下雨了,满山杏花才开得水灵,再就是下雨才能去捡地瓜皮。地瓜皮,学名地木耳,是一种天然的菌藻,据当医生的黄大伯讲,它还有清热降火、增加钙质的作用呢。只是老家管它叫地瓜皮,似乎只是和地瓜的皮一样薄罢了,还真是形象。

  初春的雨后,约上三五个伙伴拿着柳条筐或者塑料袋去捡地瓜皮,也是挺好的感觉,只是我去的时候不多,眼神不好捡着费劲,也肯定是比不过小二他们。捡地瓜皮要找野草茂盛的荒山,但最好是牛羊没到过的地方。如果是经常放牛羊的地方,地瓜皮都被踩碎了,没有大片的,捡不起来。

  我记得老家地瓜皮最多的地方是离村子四五里远的王八盖子山,山上草多树少离得远,牛羊也不咋去,小孩子们玩心大耐性少,家里也不在乎捡多少,男孩在这方面更是不如姐姐妹妹,所以借着捡地瓜皮的引子去山上玩是真的。偶尔遇见地瓜皮多的地段,也是很兴奋的,伙伴们总是“画地为牢”,吆喝着这块地方占下了,别人也就不靠近了。地瓜皮黑黢黢的,沾着草棍沙粒,捡到手里肉嘟嘟的,只是比木耳小的太多,捡了半天也盖不上筐底。回来的路上折回几支冒红的杏花,插在玻璃瓶子里,放在窗台盼着开花。

  地瓜皮不太好清洗,太单薄担不得手重,打来井水多冲洗几遍,漂去草叶,沙粒尘土也就沉底了,一次能有一大碗就是不错的战果,做个鸡蛋酱是够了,只是吃不出地瓜皮的味道。地瓜皮炒鸡蛋也是常见的做法,大点油笨鸡蛋多放点盐就足够了,如果老妈高兴再擀点面条就是吃撑着的前奏了。

  后来离开了老家,日子也好了,也就有好多年没去山上捡地瓜皮了,偶尔去城里的野菜馆吃饭,也会特意点一个地瓜皮炒鸡蛋,只是吃不出四十年前的味道。据说现在饭店的地瓜皮都是人工培育的,这道菜还真的不便宜呢,可是点这道菜的还真不少,孩子吃了说这菜也没啥特色啊?

  窗外的春雨还在下着,云彩不厚实,看样子也不能下透,但预报说是中雨呢。闲着没事给老家的大嫂打电话问她去捡地瓜皮了吗?她在电话里笑我:忙着种地呢,哪有闲心去捡地瓜皮,地瓜皮哪有木耳吃着方便啊,不够费事的。是啊,日子过得好了,尽管地瓜皮是很好的纯天然保健品,但是现在还有谁有心情去捡地瓜皮呢?恐怕再过几年,新生代的孩子只能在百度里看着地耳菜这个词条不知所以然吧!

  老家的地瓜皮,似乎只存在曾经的梦里。山村依旧,炊烟寂寞,王八盖子山上的草郁郁葱葱,作为一个七零后的我,岁月远去,流年芬芳。

小链接
  李法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5年生人。在辽宁省喀左县五个乡镇辗转打拼二十年,现供职于喀左县营商环境建设局。喜欢读书,爱好旅游,闲时弄花草,静处赋文章。偶有文字见于报端,愿以文会友,短长互鉴!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