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与天久长”,追溯最初“中国”(下)(朱成杰)

摘要:郭大顺先生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4000年前)典型器物彩绘陶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酷似商代青铜器上的同类花纹主题等等”。

参观“与天久长”,追溯最初“中国”

文图/朱成杰(辽宁朝阳)

  关注古辽西

  郭大顺先生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4000年前)典型器物彩绘陶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酷似商代青铜器上的同类花纹主题等等”。同时他也提到,“由于受到当时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影响,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传播发展方向,主要是面向南方的中原地区。许多迹象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先商文化和先燕文化的起源,关系十分密切”。夏家店下层文化,动物纹额间常有这种菱形孔洞装饰。

摄于郭大顺著作《考古人和他们的故事》(学苑出版社,2006年)53页

  小河沿文化晚于红山文化而早于夏家店文化,时代大体与中原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当,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件小河沿文化陶熊尊,是1985年于赤峰市松山区红花沟镇四分地村征集的,通体饰小河沿文化特有的几何形勾连纹彩绘,其上半部分做成一兽头形,口做成张开的兽嘴,口沿一侧有鼻和鼻孔的表现,这件熊尊头部的额间绘出一菱形图案,这是已知最早的一件在兽头的额间有菱形花纹装饰的实例。是商周青铜器上这种菱形纹装饰的祖形。

赤峰市博物馆藏品

  这种动物纹额间菱形装饰纹的最早祖源应该追溯到内蒙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该遗址距今8000年。在5号房址西南部居住面上出土十几具摆放规整的动物头骨,多数前额正中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其中两例留有明显的灼痕,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性质。方形孔比圆形孔在制作工艺上难度大很多,理念更复杂,应该是后世动物纹饰额间菱形标识的源头。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与天久长”特展展出一组石峁遗址的石雕建筑件。石峁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在小河沿文化之后。其石雕兽面纹额间的圈内十字纹装饰,链接北方与商周的传承。

石峁遗址石雕兽面纹

  红山文化时期的人物,额间多有孔洞装饰,牛河梁遗址出土玉人及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人物额间都有孔洞装饰。这种理念也应该与兴隆洼文化动物额头钻孔的信仰理念有关联。

  这种是第三只眼的刻画形象,说明了他们是红山文化有智慧的圣巫。尤其岩画右上角人面所在巨石上有上万年前的北斗七星,说明这些圣巫已经在观测斗极。

  令人欣喜的是,笔者近日又有新的发现:辽宁省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红山文化专题特展“又见红山”中,有一件朝阳半砬山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其额头上竟也隐约刻有标准的菱形符号,在特殊的角度拍摄,会明显地显现出来,见下图。这是所有饕餮纹额间菱形符号的真正祖源!

  牛河梁与理念的“中国”

  笔者在研究辽河文明的专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辽宁科技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中,运用美国自由软件基金会发布的虚拟天文软件Stellarium 0.13.2,对辽河流域古文化遗址(包括查海-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中的建筑遗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辽河流域有着古老的北斗观测传统,甚至已经形成一种信仰层面的意识形态——基于北辰崇拜的盖天宇宙观。这种意识形态的产生是因为辽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纬度和原始农业的发生而形成的。在北纬40度以北的辽河流域,北斗星可以长年观测,在距今8000年前的查海-兴隆洼文化到距今6000年前牛河梁红山文化早期,北斗处于南中天时的最大高度角大约在80°~70°。这时北斗几乎就是在人的头顶正上方,如果将北辰圈视为天区,那么牛河梁地区就更接近于地理意义的极下“中土”,仅从视觉观测的感受来说,北辰天区在头顶上方的感觉,在辽河流域比黄河流域更直观、更真实。

  经软件Stellarium 0.13.2显示,牛河梁遗址从整体建筑布局到局部地点设计都与北斗在四时八节的方位或北斗绕极运行的轨道有关。尤其是牛河梁第13地点的祭天法坛,完全是按着当时北斗绕极运转的轨道所设计建造的。建筑外圆、中圆和内圆分别与天璇、天权和开阳三星的绕极轨迹吻合,从而使建筑的外环堆石带和中环石台阶分别与斗魁四星和斗柄三星绕极旋转的区域对应,内圆夯土区与北斗内星(开阳)绕极旋转的北极中心天区对应。

  第一地点女神庙和第十三地点“金字塔”式建筑的连线是标准的“东北—西南”方向,与东西方向成45°角。这在整个遗址中可以作为一种“天文准线”,表示古代天文学概念中“四维”中的“东北”与“西南”二维。《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东北维是夏至日出方位,西南维是冬至日落方位。此二维显然可以构成一年之中代表阴阳盛极的两个时间节点的方位坐标。虽然这与实际观测的牛河梁地区日出日落方位角度不符,但这种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是为了正“四维”而确立的天文准线。

  第一地点是女神庙以及它后面的三个长方形山台构成的“品”字形建筑平台,以方为特征;而第十三地点的“金字塔”式建筑则是以圆台形为主体特征。二者可以构成“圆”与“方”的组合,按中国古代盖天宇宙观,正好对应“天圆”和“地方”。也就是说代表“天”的十三地点的三重圆坛就是特指璇玑北辰圈的,回到“与天久长”特展上,策展人谈晟广对“天”的解读,我们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找到了这种观念的5500年前的实证!

  处在牛河梁遗址群核心的第五地点,其东北侧最高点的一号冢,完全是依据当年立夏节的北斗天象所建造。我们将公元前3600年立夏节中候天文昏影终这一时刻的北斗天象图叠加在第五地点一号冢俯视图上,发现残存的三重冢界墙分别与天璇、天枢、天玑三星绕极轨迹圆周吻合。而且北斗最亮星玉衡也刚好与中心大墓主人的头部吻合,同时天极点也落在了中心石堆的中心附近(误差大约0.8米)。

  另外,牛河梁四号冢两个相交的早期圆冢三重界墙也是北斗七星天璇、天枢、天玑的绕极轨迹。通过制图软件计算出斗魁的三颗星(天璇、天枢、天玑)绕极轨迹大、中、小圈的直径构成等比关系比,比值约为1.1。这与依据考古报告给出的两座圆冢的三重冢界墙的直径尺寸所计算的比值相吻合。

四号冢早期圆冢三重界墙与北斗天璇、天枢、天玑绕极轨迹吻合。

红山文化时期北斗位置图

  这说明对北辰圈的崇拜是红山文化政治精英的精神信仰。他们在盖天宇宙观指导下,把牛河梁作为极下之地,而修建的祭坛、祖庙、茔冢就是他们与帝星、祖灵沟通独享的场所。这些场所在设计理念上,就被信仰观念支配的政治话语权规定为是与天上的北辰圈对应的“极下地中”,所以,牛河梁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红山文化共同体,即信仰联盟共同选定的“中土”。这个中土,并不是他们的都城,而是比都城还要重要的灵魂家园,这里承载的是红山文化先民的信仰。这种信仰更加强调的是阴阳和谐、天地交泰的“尚中”理念。所以,依据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古文化、古城、古国”理论,以牛河梁坛庙冢为标志的红山古国可以说就是一个“尚中之国”,这个“中”更强调的是“天中”,是基于盖天宇宙观的理念之“中国”。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陶寺遗址所遵循的“独占地中以绍上帝”的意识形态传统,就源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也是辽河流域盖天宇宙观亦或北辰信仰对黄河流域后世王权产生的强烈影响。

  今年是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诞辰110周年,“与天久长”特展期间,北大为其举办了学术纪念活动。辽博也隆重推出“又见红山”专题展。

  笔者此前参加了“又见红山”大展的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苏先生就根据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比较,精辟地论述到:

  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与红山文化的红山后类型,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到更广、更远的扩散面。它们终于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然后在辽西大凌河上游重合,产生了以龙纹与花结合的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文化群体,红山文化坛、庙、冢就是它们相遇后迸发出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迹象。是多种经济形势互补造成的繁荣昌盛,才得以发出照亮中华大地的第一道文明曙光。

  苏先生指出,与北方古文化碰撞融合的是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一期)。而垣曲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就是承袭仰韶文化一期发展起来的,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度期的文化。据何驽团队研究,其中心聚落很可能已经首创出夏至影长1.6尺为“地中”的标准,标榜本地是地中或中土。笔者认为,这种测量夏至影长,并以“冬夏至影长数据”的不变来体现天道的传统观念,定是继承了当地自庙底沟一期文化时代的古老传统。仰韶文化的天文观测体系以观测太阳视运动的黄道坐标系最为发达,其渊源甚久,可以上溯到仰韶早期的大地湾文化(可以参见张远山先生的《陶器之道》)。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就是庙底沟一期对辽河流域的影响。除了彩陶纹样,在天文观测的成就与观念方面,也自然会与辽河流域发生交流与融汇。笔者在专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中论述了这种交汇的体现:牛河梁的建筑设计思想蕴含了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分别以黄道坐标体系和赤道坐标体系为主的两种天文学成就。其中对冬夏二至的重视就是融合了两河(黄河、辽河)流域的传统天文成就与观念,辽河流域对分至的认识与观测自查海-兴隆洼文化就开始了。在查海遗址先民按冬至这天的北斗方位,并依岩脉的走向用石块创作出一条十几米长的龙形堆塑,从而确立了“东北—西南”向的“龙脉”。

  公元前6000年冬至日戌时北斗方位与建在东北——西南方向山体岩脉上的查海石堆龙方位吻合。而且龙头与龙身分别与斗魁和斗杓吻合。

  这个龙脉传统一直延续到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的主体布局就是标准的“东北—西南”维45°天文准线,代表夏至日出和冬至日落的方位。虽然与实际观测的牛河梁地区日出日落方位角(33°)有出入,但这种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是对重视冬夏二至这个传统理念的传承。

  学界研究证明,庙底沟类型的早期,中原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多,到了后期,周围地区开始反弹,对中原地区又形成包抄之势。韩建业先生认为,以辽宁凌源牛河梁主体遗存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已经开始反向对仰韶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见《文物研究》第16辑,黄山书社)。所以,牛河梁这种基于盖天宇宙观的北辰信仰以及“尚中”理念必然影响到像垣曲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事实上,从出土文物(玉器)方面,已经有红山玉文化对垣曲庙底沟二期文化产生影响的表征。庙底沟二期文化以1.6尺夏至影长对应“地中”的观念,应该是既有对当地黄河流域天文观测传统及观念的继承,又有来自牛河梁红山文化信仰观念的强烈影响。等到了龙山文化陶寺遗址时代,除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对其影响外,还有来自后红山文化的小河沿玉文化(玉璧)的影响。在观念上继承了来自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和红山文化地域的“中土”观念,并在另一个话语霸权指导下,在传统的“中土”观念影响下,寻找接近1.6尺夏至影长标准的“中土”方位——陶寺,并在此建立了国之都城。这样就有了何驽先生研究的理念与方位结合的“中国”。

  九州之一的“冀州为中土”,中土之国即为中国的概念出现很早,苏秉琦先生认为:

  夏以前的尧舜禹,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这还只是承认万邦中有一个不十分确定的中心,这时的‘中国’概念也可以说是‘共识的中国’,而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何驽认为,陶寺已有城墙等城市基础设施,只有创立了都市化的都城的社会,完成了地缘化行政管理网络的社会才成功进入到国家社会。也只有当这个国家政体政治话语霸权使其“地中”意识形态成为当时各政体的“共识”,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就最早“中国”探索而言,最核心的问题是“地中”意识形态的形成。而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意识形态其实在更早的红山诸文化时期已经形成。

  牛河梁现已调查发现的积石冢性质的遗址共四十多处,周边的建平凌源两县距离牛河梁遗址区20公里范围内,也有像东山岗遗址出土过小玉猪龙,和70年代富山乡部队基建营房出土过最大玉猪龙(辽博展出的白色带獠牙)的遗址。

  说明牛河梁在5500-5000年间是整个红山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家园,社科院考古所李新伟说这里是红山先民的“仪式圣地”。每一处遗址都是一个政治集团的精英墓地,所以,红山古国是有着相同意识形态理念的信仰联盟。而这个理念,就是对“天中”的信仰。它构成了后世中国这个文化符号的底层基因,是中国的灵魂和根脉之所在。国家共同体的意识在牛河梁达到史前社会的顶峰,所以,红山古国可以称为最初意义上的理念中国。

  结语

  综上,何尊最早“中国”的称谓,缘起于“中”与“国”的完整结合。

  再往前追溯,许宏先生以二里头遗址为依据从地理方位上回答了“何以中国?”,这时的中国概念应与何尊中国没有多大区别。

  何驽从方位与理念结合的典型案例,向更早的时段推求了“何以中国”?的答案。

  而笔者则在观念及信仰层面上找到了更为古老的“中国”。

  中国的由来,首先是辽河流域史前先民,开创了基于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的北辰信仰,最迟于5000年前红山文化晚期时代,在“天中”信仰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牛河梁“地中”为标志的信仰联盟——红山古国。也可称为“尚中之国”,是信仰层面的理念“中国”;庙底沟二期时代先民部分继承了红山时期的“天中”信仰理念,部分传承了当地黄道天文体系,用圭表侧影取得的当地夏至影长,并自命为地中标准;陶寺时代,继承垣曲地区的夏至影长标准及传统的“天中”信仰观念,又通过政治话语权确定以陶寺为“土中”来建造都城。此时,是观念与方位结合的中国;二里头及西周时代,传统认同的“地中”也被从晋南地区移到以洛阳为代表的伊洛地区,后来被周公所继承确定了东都洛邑的选址,故国宝何尊上的铭文称“宅兹中国”。至此,以中原地理位置为主要标志的中国正式亮相。

  谨以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

  何尊出土56周年;

  牛河梁遗址发现38周年;

  苏秉琦先生诞辰110周年。

  2019年11月25日

  (完)

参观“与天久长”,追溯最初“中国”(上)(朱成杰)

参观“与天久长”,追溯最初“中国”(中)(朱成杰)

  (本文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仅作学术研究和公益分享之用,若出现著作权、版权纠纷,请与作者联系自行解决。作者电话:13795031245)

小链接
  朱成杰,现就职于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山文化研究学者,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多年一直参与国内大型红山文化学术活动。2016年出版的学术著作《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著作,2018年荣获朝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编辑 赵盼]

“中央公园杯·我与祖国同行”

文化精品有奖征集活动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讴歌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多方积极会商,决定联合开展“中央公园杯·我与祖国同行”文化精品有奖征集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系列征集、展示、评奖、宣传活动,凝聚起群心筑梦、开创未来的强劲能量。

  二、活动主题

  “中央公园杯·我与祖国同行”

  三、有奖征集时间

  自即日起——2019年12月20日

  四、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由辽宁朝阳金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冠名。

  活动主办单位:

  辽宁省朝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活动承办单位:

  朝阳金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今日朝阳网(www.atcy.cn

  五、作品征集类别

  本次作品征集分为三大类:一是文学作品,二是图片作品,三是视频作品。

  六、作品征集范围

  面向全国网友。主要反映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改善民生、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传递新时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

  七、参与方式及活动要求

  (一)文学作品要求。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全面展现个人、家庭、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传播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字数要求: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诗歌不超过100行,小说字数在5000字以内。同一体裁的作品每位作者限投1篇。

  (二)摄影作品要求。摄影作品原则上以5至10张为一组(特殊情况下1至5张也可以)每张作品不小于2MB。需要给图片命名并附加说明词。作品文件夹名统一为“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三)视频作品要求。可自由选择手机、相机及录像机拍摄。视频长度为60秒至240秒。视频像素要高,勿做压缩处理。拍摄时人物讲话要求语音清晰,语速适中、尽量用普通话表达。对特殊内容,请配发文字予以说明。

  参加征集活动如遇特殊情况,可与编辑部及时沟通。

  联系电话:15566781010

  统一投稿邮箱:今日朝阳网邮箱2996382758@qq.com

  投稿时,请将作者简介和生活照(或工作照)一起发到指定邮箱,并注明姓名、性别、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和微信,邮件主题务必标明“‘中央公园杯·我与祖国同行’文化精品有奖征集活动”字样。

  八、作品展示、评选及奖项设置

  对活动征集到的作品,主办、承办单位将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初步遴选。对达到展示标准的作品,将在今日朝阳网开辟的“金泰地产·中央公园”专栏陆续发表,并在本网新建的公众号(今日朝阳网(ID:jrcyw0421))上同步开启网友投票推荐功能(视频作品的展示及投票方式视具体酌定)。网友每投一票为一分(可连续投票的天数以公众号实际发布的为准)。最终,投票的分数以10%的比重计入专家评审总分。

  征集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组织专业评委,对三类作品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0名,入围奖若干。并对获奖者予以物质及精神奖励。

  其中,一等奖奖金1000元;二等奖奖金500元;三等奖奖金300元;优秀奖奖励价值100元左右的奖品;所有获奖者均获得奖励证书。对作品入围者发给证书及纪念品。

  九、注意事项

  1.所有作品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

  2.参加活动的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此前未在国家正式出版物及有关媒体公开发表过,符合体裁要求。同时,还要遵守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引起任何法律纠纷。违规作品一经查出,不仅取消作者参加活动的资格,还要由作者承担相关经济与法律责任。

  3.来稿版权归活动承办方所有,活动承办方有权对征集作品在网站公开发表、展览、展示(入围作品不再另外支付稿酬)等。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承办单位。凡参与活动者,即视为已同意本征稿启事相关规定和要求。

  十、获奖通知

  征集与展示活动结束后,评审结果将于2019年12月31日前在今日朝阳网及其专属公众号上公布。随后,承办方将隆重举办颁奖仪式,具体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敬请关注。

  感恩祖国、热爱生活、才华横溢的你,赶紧行动起来吧!

  “中央公园杯·我与祖国同行”活动组委会

  2019年9月25日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