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一:清朝皇帝不爱住“豪宅”(上)(张松)

摘要:在世人印象中,皇帝住的宫殿应举架恢宏,富丽堂皇,但情境切换至清代,却令人大跌眼镜:紫禁城乾清宫“豪宅”,竟不为清帝所喜;格局微缩的养心侧殿,却被视为温暖家园。

养心殿一:清朝皇帝不爱住“豪宅”(上)

文图/文化信使 张松(辽宁沈阳)

  在世人印象中,皇帝住的宫殿应举架恢宏,富丽堂皇,但情境切换至清代,却令人大跌眼镜:紫禁城乾清宫“豪宅”,竟不为清帝所喜;格局微缩的养心侧殿,却被视为温暖家园。那么,养心殿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令清帝如此青睐?清朝皇室与众不同的选择,对今人又有着怎样的深刻启迪呢?

同比例复制的养心殿前殿中部的“中正仁和”明间(张松摄)

01

乾清宫与养心殿的迥异对比

  古代皇宫布局,讲究“前朝后寝”。所谓“前朝”,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之地。清朝皇室所居紫禁城(今称北京故宫)的“后寝”,即民间所称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乾清宫是“后三宫”中的第一座宫殿,是皇帝居住的大内正殿。

  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明朝的十四位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明清诸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名为江山社稷金殿,俗称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永握皇帝手中。

  从雍正开始,八位清代皇帝均不住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而选择偏西侧的养心殿作为“勤政燕寝”之所在,并渐成定制。明清易代,乾清宫被毁,第一位住进紫禁城的清朝皇帝是顺治,长住位育宫(今保和殿)。所以,清军入关后常住乾清宫的清代皇帝,其实只有康熙一人。

  对自己为何不住乾清宫而居养心殿,雍正帝的解释相当委婉“……朕持服二十七日后,应居乾清宫。朕思乾清宫乃皇考六十余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著将殿内略为葺理,务令素朴。朕居养心殿内,守孝二十七月,以尽朕心。”如此看来,“于心不忍”“务令素朴”似为主因,但这一住可不止27 个月,而是雍正的整个余生。他之后,所有的清朝皇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养心殿为寝宫。

  较之恢宏壮丽的乾清宫,偏于一侧的养心殿既缺宏大殿宇,亦无精致园林。养心殿远离紫禁城中轴线,前部没有像样的广场,主要入口是个朝东的偏门,进入宫院,除了被附属用房包围的外院,就是一个挤得满当当的内院,称其宽敞,都勉为其难。

俯瞰养心殿(张松翻拍)

  养心殿正殿看似 9 个开间,其实是用三开间再分隔的。宫殿虽有两进,距离却近的要命,穿堂两侧的空间还没老百姓家的院子敞亮。且不说比乾清宫,就算从紫禁城东西六宫中随便拎出一个来比较,养心殿也没有明显优势。

  养心殿是一座“工”字形建筑。前殿是办公室、会议室、书房和休闲处,后殿用来当起居室和卧室,中间有过道相连。走进养心殿院子,令人不解的是故宫处处对称的布局在这里被打破了:殿前的抱厦与大殿不对称,抱厦本身也不对称。

  如果说养心殿前殿是一座复杂的起居室,那后殿就是名副其实的大两居。后殿中间是30 平方米的中厅,两侧各有一组60 多平方米带卫生间(净房)的套间卧室,总共也就约16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将其与而今常见的100 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户型做比照,会发现清朝皇帝真实的居住空间和现代城市中产家庭差不了太多。

  养心殿整体格局偏窄,说到具体房间就更是狭促不堪。其前殿东侧分南北两部分,南侧是会议室,当时群臣在开会时是没有座位的,不是站着就是跪着,汇报请示全凭记忆,这样一来,会议室就免去了会议桌和靠背椅,节省了不少空间。原本,在会议室东头只有一把皇帝坐的椅子,后来因慈安与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所需,房屋装修与时俱进,多了一张布帘和一个双人沙发。

养生殿平面图(张松摄)

  养心殿西侧靠北称“长春书屋”,乾隆从雍正那里得到“长春居士”的雅号,一当上皇帝,就改造出一间长春书屋,还专门题写匾额挂起来。不过此书屋又小又暗,与世人想像中的豪华气派的皇帝书房,大相径庭。

  养心殿后殿为五间。后殿的中间一间只有一个坐炕,一个靠垫,一个座位,房间对着过道,没有对外的窗,光照很暗。养心殿后殿的靠东第二间,也称东次间,靠北墙只有孤零零的一把椅子。

  从养心殿出来,回首看进入养心殿院子的入口也很普通,与进入其他院子的入口没有任何差别。这使得参观者大惑不解,清朝皇帝的“家”——养心殿,与普通人家的差别,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 立军]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