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这位老人的强烈愿望 值得全世界倾听(褚驹 赵盼 立军)

摘要:在第19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今日朝阳网小编怀着敬仰的心情,拜望了辽宁朝阳一位特殊的新闻界前辈,他就是从《朝阳日报》社退休、现已75岁的张万连老师。

本网特稿

谨以此文献给第十九个记者节

编者按

  现实生活中,那些原本就不平常的人,总能拥有迥异于人的情怀,总是抱持与众不同的思想,总会发出非同寻常的声音。尤其是这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与那些大人物的高谈阔论相比,也许显得有些渺小而微弱,但在某一特定领域,这种融合了挚爱、责任与担当的声音,往往却具有利益众生、发旺事业的不俗价值,也具有冲破一切阻遏、撞击人类心扉的磅礴力量。

朝阳这位老人的强烈愿望 值得全世界倾听

  编辑/褚驹 赵盼 立军

  在第19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今日朝阳网小编怀着敬仰的心情,拜望了辽宁朝阳一位特殊的新闻界前辈,他就是从《朝阳日报》社退休、现已75岁的张万连老师。

  张万连是土生土长的朝阳人,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在职期间,曾只身考察大、小凌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累计行程5000多公里,最终写就19万字的专著——《凌河纪行》,其独有的敬业、奉献、创新、拼搏精神,感动并影响了很多人,曾被誉为“朝阳新闻界的徐霞客”。

  后来,张万连老师又把目光转向研究、报道朝阳古生物化石上来,从全景式的化石推介、普及科学知识,到打造化石文化、呼吁化石保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成绩。2000年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到来的时候,张万连收到了中科院8位博士联名写给他的信,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消息传出,立即引来了无数赞叹、羡慕的目光。

  更值得关注也是更令人折服的是,2002年出土的一种新翼龙化石——“张氏朝阳翼龙”,是以张万连老师的姓氏命名的,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古生物学领域以新闻记者名字作为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第一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他依然是这个领域无人超越的一座“高峰”,他也因此被某知名学者冠以“国家之宝”的爱称。

  退休后,张老依然没有停下研究化石的脚步。面对不会电脑操作产生的苦恼,以及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带来的困扰,他以过人的毅力和超常的付出,坚持自学打字、上网,并掌握了下载、使用软件技术,力求“每日都有新进步”。

  让小编感到无比敬佩的是,张老师把多年来积累的各种资料加以提炼、整合,使用简单的视频软件慢慢剪辑,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帧一帧地制作视频,相继完成了3集宣传化石的纪录片(另有2部正在剪辑制作中)。他逢人便讲的一句话是:“朝阳最值得珍惜的资源就是这个化石宝库,应该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也应该让全世界人都受益。”

  退而不休,斗志弥坚,已经成为张老师晚年生活的新常态。每听说当地出土了化石新物种,他会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赶到现场或采访当事人,及时写出稿子发给新闻媒体。在国内,不管哪里召开、举办与化石有关的会议或活动,他都会在老伴儿的陪伴下自费前往。让人感动的是,老两口平时生活简朴,却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购买资料、添置设备、外出参会上了,平均每年都要花费1万元左右。

  采访过程中,张老师的老伴儿向我们讲述了一件既让人心酸又让人佩服的事儿。几年前,张老师患上了脑血栓,入院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刚回到家里就忘了医嘱,哆哆嗦嗦地走到电脑桌前,非要接着制作纪录片。当他发现电脑主机不见了的时候,急得像个孩子一样面红耳赤。家人告诉他,主机坏了,拿去修理了,但他就是不信,一直自顾自地念叨着“做片儿!做片儿!”最后,儿子不得不把故意藏起来的主机拿了出来,眼含热泪“还给”这位性格固执而又信念坚定的父亲。

  由于时间匆忙,小编来不及向张老师请教更多问题,倾听他讲更多话语。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借助今日朝阳网等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各界传达一个特殊的心愿:希望将他正在制作的《探秘白垩纪》纪录片,“升级”成3D或4D效果,然后在全球传播。

  看到他不停抖动的手指以及略显疲惫的脸庞,倾听他慢条斯理的声音,联想到自己的长辈,小编忽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心疼。这临近夕阳的生命,似已燃烧成一团火炬,那与众不同的强烈光芒,直刺人的眼睛和心灵。

  就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听一听这位古稀老人发出的心愿吧!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