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这位老人为子女造了6把古琴让它们传世(段洪恩)

摘要: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音色优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文人雅士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朝阳这位老人为子女造了6把古琴让它们传世

文化信使/段洪恩 编辑/明月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音色优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文人雅士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而寄寓了文人雅士的风凌傲骨和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前列。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盲人爱国琴师师旷、东汉文学家蔡邕、北宋大诗人苏轼等诸多名人都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因其音域不宽、声音不大且弹奏难度很大以及流传下来的曲子少(只有《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不多的几首流传下来),更因其用料挑剔、制作繁杂、价格昂贵等原因,数百年来古琴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界,尤其在北方,古琴实物已经基本绝迹了。

  然而,在我们辽宁省朝阳市,却有一位八十来岁的老人迷上了古琴,他叫陈庭江,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几年前,他对古琴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而今天,他居然已经做出了6张质量不低的古琴,这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陈庭江原是朝阳县职业高中校长,退休后只是在家练字看书写书打发时光。2015年,他到女儿的珠宝店去,看见五女儿正在弹一个造型奇特的琴,声音既不像二胡那样委婉缠绵,也不像笛子那样清脆悦耳,但那浑厚、低沉、苍凉的琴音却给人一种幽深肃穆的感觉。就问这是什么?女儿说这叫古琴,3万元买的,并且说三姐也要买一张。他很惊讶地问女儿,就这么一个长不过一米五宽不到一尺的东西竟然这么贵?女儿便在网上把关于古琴的资料搜集了很多给他看,看着看着,他明白古琴为什么这么贵了。首先,做琴胎要用存放100年以上而且还应该是桐木、杉木等质地柔软能够通透的陈年老木,才能和琴底刚柔相济,使琴声色和谐、优美动听。而且制作工艺十分繁杂。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做出一张好琴。如果是一般人,看了这些肯定望难止步,可陈老偏偏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何不再造一把古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念想。于是,他就叫女儿在网上给他查古琴制作工艺,下载后一遍一遍地看。然后,他竟然找了一块自认为有百年历史的老料马上动手做了起来。他虽然是木匠的儿子,对锛凿斧锯不陌生,但古琴毕竟是一件特别精致的东西,其中有很多奥妙,他这个做琴新手做着做着就难住了,但他不灰心,他要到乐器厂去学一学,让人给启蒙。但是朝阳市区附近根本没有乐器厂。他便催二女儿千方百计为他找,最后通过一个朋友的亲戚联系上了内蒙古宁城的一家乐器制造坊,便亲自前往。但这家乐器作坊主要是制作二胡、板胡和筝的,因为制作古琴太复杂成本太高利润却不高,所以很少做古琴。但是老板还是把基本制作方法和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陈老,而且带他看完了厂里其他乐器制作的全部过程,让他受益匪浅。

  姑娘看老父亲有这样的热情,非常支持,就腾出一间车库给他当作坊,并且出资万余元为他购置了必备的工具。就这样,一个家庭古琴制作坊办起来了。有很多事情看起来不难,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光是定式、制坯、刨平、掏槽这最初的几道工序就让陈老每天都累得大汗淋漓,从工作间出来时,工作服上沾满锯末子和尘土。尽管这样,陈老还是天天劳作不辍。古书上给做琴叫斫琴,意思是做琴要刀劈斧砍,其实远不止这些,琴的雏形出来后还要根据材质的厚薄先装上琴弦,一音一音的试听,根据声音的厚薄,一点点地刮、剜、镪、凿、削。以前有着一些音乐素养的陈老,凭先天禀赋和不倦的努力,使耳朵变得异常灵敏,对一点细小微妙的不和谐他都会听出来。胎体基本成型后,还要打磨,怀里抱着琴,用100-1000目的砂纸数十遍地轻磨细磨,达到用手摸上去有柔和感才算合格。琴面与琴底粘合的时候更费力,传统的粘胶一般都是自己配制,里边成分复杂,用动物皮或者鱼鳔加上不同比例的盐酸醋酸等慢慢熬制,好在目前已经有一种美国进口的粘合力非常强的漆,可以直接使用,还算省些力气。刮腻子是用鹿角胶粉和生漆按照一定比例调好,凭手感把腻子一层层抹上去。这种腻子有一个特点,在太阳下暴晒晒不干,在阴凉处放置也不干,非得放到特制的荫棚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一点点阴干。陈老因陋就简,加温控湿装置都是自己土法制作,他在工作室的墙角做了一个荫棚,使琴阴干,然后抹上腻子再打磨。每次打磨之后都要试音,根据试音结果确定下次抹胶的厚薄,一连七八次,历时10个来月,这道工序才算做完。最后是擦漆,用布蘸上漆,均匀地擦上去,同打腻子一样,反复10遍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令人遗憾的是,不知道是漆里面什么元素让他产生了严重的过敏,身体裸露的地方全都起泡瘙痒,眼睛红肿,身体非常疲乏。见此情景,家人都劝他不要再做了,免得因此伤了身体,更怕发生什么意外。但陈老认准的事情就不回头,忍着剧烈的过敏反应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还是继续做,半个月过去,也许是邪不压正吧,身体内竟然不知不觉产生了抗体,过敏反应消失了,这让陈老非常高兴,一直坚持到把琴做完,好像身体比以前更强壮了。琴做完,还要把琴挂在不见阳光的阴面墙上,叫养琴,用古人的说法是去一下琴的浮躁之气,现代人的理解应该是让尚未完全干透的胶、腻子和漆进一步干燥和让琴上的一些有害物质进一步挥发。一年多的时间,陈老为了解决几个关键问题,曾经四下宁城观摩求教,还让女儿把网上有关古琴制作的文章下载下来,自己在VCD上无数次一边看一边揣摩理解,终于让6张古色古香的古琴摆在了案台上,准备赠与自己的5女1子。他让女儿试着弹一下,得出结论:与3万元买来的那张古琴没有什么区别。

  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陈老并没有露出得意之色,而是背上两张琴,去了扬州的“七星古琴研究所”。他在看资料的时候就知道江苏扬州有一个朱正海教授是个大师级人物,不但收藏古琴,而且有古琴制作的工厂,对古琴制作非常有研究。朱正海非常热情地接待了陈老,对陈老古稀之年还对制作古琴有这样的热情深受感动,不但对他初次做出的古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亲自做讲解员,让他看完了自己工厂制作古琴的全部过程,一些关键性的独家技术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别人来工厂看一遍和亲手在每道工序上操作一遍,要收费2.8万元人民币,可他没向陈老要一分钱,还为陈老特殊安排了食宿,每天车接车送,临走,还送给他几块价值不菲的百年以上的琴料。扬州一行,让陈老更加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顾不得看扬州美景,四天把该解决的疑惑全部解决,马上踏上了回程路。在火车上他写了一首诗:愚公老迈志不休,拜师学艺下扬州。思归不看西湖瘦,唯恐所学付水流。

  古城出了个古琴制作人,消息传出,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要高价买他的古琴,他说,给儿女的6张琴不能卖,要让它们传世,再制作的也要卖给懂琴的人,而且不会要高价。古琴不是一般的乐器,应该归类于阳春白雪的层次,靠弹古琴挣钱几乎没有可能性,另外,学琴的人要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真正懂琴才能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心怀浮躁追名逐利之人买了去也不过是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当摆设给人看,假装高雅,那就让琴也盖上了一层俗气,他不想让自己做出来的琴受到那样的待遇。

(图片由段洪恩提供)

  (本文原载于《朝阳历史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发表时有改动。)

小链接
  段洪恩,1954年生人。辽宁省朝阳县机关退休干部,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自幼爱好文学创作,但进步缓慢,多年来偶有曲艺作品、小小说、民间故事、电视剧(部分)散见于中国闪小说及省、市报刊及电视媒体。自2017年初任《朝阳历史文化研究》副主编。

  [责任编辑 赵盼]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