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原来,朝阳还有这样一位弄埙高手(段洪恩)

摘要: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吹奏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据专家考证,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原来,朝阳还有这样一位弄埙高手

文化信使/段洪恩  编辑/繁花似锦

  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吹奏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据专家考证,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但由于它的声音较其他民族乐器,不是欢快明亮悦耳,而是低沉幽深哀婉,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排挤到了普通乐队之外,成了被音乐界冷落的“孤家寡人”。然而,作为一种带有浓重民族风格特色的古乐器,还是有为数不多的音乐工作者,在执着地挖掘它的传承轨迹、改进它的烧制方法、拓宽它的发音领域,试图让这种古老的声音以新的面貌再次重现昔日的风采。朝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李瑞明就是这支小小探索队伍里的其中一个。

  令人吃惊的是,李瑞明并不是搞音乐的,他是辽宁省朝阳市群众艺术馆的创编部主任,主业是搞创作。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如醉如痴地爱上了这个土得不能再土的用土烧制而成的陶器。他在读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知道的埙,而后又在一个资料上看到一篇本市学者介绍在建平县出土的距今已经3400多年的商代埙,又亲自来到市博物馆看了那个被视为宝贝的古埙,当他听说这枚商代中期的古埙是迄今整个东北境内唯一一枚出土的埙时,他的心一紧,他不明白,就这么一个看似破瓦罐的灰不溜秋的东西,竟能发出奇妙的声音。于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天生的好奇心让他欲罢不能,从此和埙结下了难解难分的缘分。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寻埙之路。

  当第一次听到埙的声音的时候,他就陶醉了,马上就有了找一个实物吹一下的冲动。当时,乐器店里根本就没有卖埙的,甚至有很多乐器店老板都不知道埙为何物,不但本地没有,就是省城甚至北京也没有,这让李瑞明很是失望。令人惊喜的是,一次去沈阳出差,在太原街的路边,竟然看见有一位老人在卖埙,李瑞明如获至宝,马上掏钱买了一个埙,并向卖主仔细询问了吹奏方法。回来之后,他对这枚埙爱不释手,几乎天天拿在手里,放在唇边,便觉得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把“宝贝”摆在案头上,看它那柔和的土红色,和那鹅蛋似的造型,心里便会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玩了些日子,他发现,这枚埙制作有些粗糙,烧制的火候好像也不到位,声音和他想象的也有一定的差距,于是,就有了自己动手烧制的想法。好在李瑞明以前在朝阳市京剧团做过舞美,还曾经搞过泥塑,虽然那时候做的东西大都是木头的和布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前的那点儿技术还是派上了一点用场。烧埙要用土,什么样的土合适,毫无经验的他根本不知道。星期天就拎着个铁锨到郊外的大凌河边挖,回来和成泥一看好像是不行,就又去野外挖,回来一试还是不行。这时有人告诉他应该去找粘土,但哪里有啊?突然,他想到了建筑工地,拎着铁锨跑到建筑工地打地基的地方,果然见到有挖出来的粘土,装了一袋子用自行车驮回来一看,不纯,里面有沙子,就一粒一粒往外挑,挑了半天总也挑不干净,只好找来一个大盆,把粘土兑水搅成泥浆,然后用纱布过滤一遍,沉淀之后,倒去浮水,底下就是细腻的红粘土了。经过摔打按揉,粘土的土性变得柔和了,变得面团一样有“面筋”了,就可以上手做了。只不过,虽然有埙的样品摆在眼前,但制做也非易事,埙是中空的,不但成型难,埙壁的厚薄也不好掌握,以前包饺子都很少亲自动手的李瑞明,居然一连几天拿着泥团翻过来掉过去的捏,好在泥不会浪费,捏过来捏过去可以无数次重复。还是不能成形,他突发灵感,先做一个实心的胎,晾干了以后,在这泥胎上涂了一层油,再把泥包上胎,这样就非常容易成形了,下一步再取出泥胎,这样一个埙的主体外形就成了,雏形有了。下一步就是打孔,在什么位置打?他就用手反复比量,让持埙的手容易摸准孔的位置,便做好记号,再用白钢钻头打孔,打好了孔这埙就完成一半了。他拿起这枚刚刚钻好音孔的埙一吹,竟然响了,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深沉悠远,他接下来又吹了一支简单的旋律,响了,声音很是好听,成功了!第一枚埙终于做成功了。

  然而,烧制又成了大问题,郊区有砖厂,但是怕人家不给烧,另外,自己费了好大心血做出来的,还怕不小心给烧坏了,李瑞明决定自己动手烧。他先在自家的煤气灶上用铁丝搭了个架子,把做好的埙坯子放上去,再把从花鸟市场买来的一个特大号大花盆,扣在铁架子上,为使热量不流失保证烧制效果,又在花盆的外边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开火先用小火溜着,20分钟后再开足大火,小心翼翼烧了大约50多分钟,再慢慢停火,他没敢当场掀开,怕是温差太大发生炸裂,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打开一看,居然成功了,埙的颜色都变成暗红色,虽然有些火候不均,颜色有深有浅,但是基本上这自制的土窑还是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他拿着一枚校好音准的埙吹了一支曲子,声音很是好听,低沉,悠远,苍凉,神秘感油然升起,成功的喜悦使他有了巨大的幸福感。

  此后,李瑞明就开始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黄土、红土、河泥等朝阳周边的土,他都做过试验,最后确定市区内原解放军234医院旁边的一条沟里的一种特别粘的黄土,这土最适合做埙。在烧制上也是曲折多多,自制的土窑、农村的砖厂、盆窑甚至单位的锅炉房他都去烧过,还特意跑到喀左的紫砂壶厂去学习取经,拿了两大块紫砂泥回来做对比试验。随着制作经验的丰富,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觉得在哪里烧的都有不理想的地方,而且成品率也不是100%。好在网络的越来越发达为他提供了很多方便。近年,网上的一个交流群里,有人告诉他,随着贾平凹小说《废都》的问世,陕西西安把埙开发成了旅游纪念品,各景点都有,肯定在烧制上有一定的特点。果然,通过多次寻找,终于联系上了一家出售烧制陶艺的电窑设备,价格他也能够接受。这种设备可以逐渐升温到800—900摄氏度便自动断电,基本没有残次品。他马上打款买了一个,效果果然很好,现在,李瑞明已经用这电窑烧制了几百个各式各样的埙,成品率极高。

  做埙是为了吹,虽然是一边做一边吹,做的问题解决了,他又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吹,吹的技巧掌握了,又觉得音域不宽,只能吹奏简单的曲子,就自己把原来的6孔逐渐增加到八孔、九孔、十孔、十二孔,再研究埙的变调,让埙能吹更多的曲子,使埙的音域大大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埙的表现力。在朝阳市的一些晚会上,李瑞明经常带着他的鹅蛋大小、酒瓶子一样的各类埙去为观众演奏,不但有古曲《阳关三叠》、《汉宫秋月》、《妆台秋思》,也有现代曲目《望月》、《风竹》、《沉香泪》,让朝阳人在饱了眼福的同时也听到了难忘的有韵味的古老埙声。对于埙,李瑞明在《埙之赋》中这样说,“观其貌,外实内虚,上锐下平,其形各异,其色叠晕。鉴其质,淘石去沙,揉泥胎塑,水火陶冶,天地之合和,阴阳之互乘。听其音,高低鸣迷,柔肠百转,神秘莫测。清虚而淡远,辽阔而苍凉。一声一韵,一曲一歌,亦真亦幻,梦境迷离。品其德,质朴而坚实,淳厚而德宽,淡泊而深邃,坦荡而纯真。”

  艺术之路是没有止境的,李瑞明在烧制吹奏之外,还对埙的起源、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写出了好几篇分量很重的关于埙的文章,在有关期刊和网站上发表,得到许多文化人的好评。还写出《新埙赋》、《养埙》、《说埙》、《中华神韵远古遗音》等文章,在中国各音乐网站被广泛转载。他的一篇文章获得文化部群星奖(文化科研成果)铜奖,这在我市尚属首次。朝阳电视台也将李瑞明和埙的故事连续三次拍成专题片《辽西弄埙人》、《来自泥土的精灵》、《倾情弄埙,古韵新声》,在电视台播出。他关于埙文化研究先后被《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电视报》《辽宁日报》、《辽宁群众文化》、《辽沈晚报》、《中国埙网站》及各媒体上做相关报道。李瑞明制作的埙还曾经被朝阳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今年年初“辽宁文化共享”频道又特地到朝阳来为他拍了电视片。

  在朝阳市内,也有很多学生甚至成年人慕名找李瑞明学吹埙,但他只收对埙有灵感的学生。2009年,他的学生赵盈喆在德艺双馨市级音乐大赛中用埙吹了一曲《葬花吟》获得金奖,又代表我市在辽宁省比赛中获得银奖。

  让一件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老乐器重放异彩并得到传承,李瑞明功不可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也许埙是几世几代前就与我相识了,它好像一直潜伏在我生命某个角落里的一缕乐魂,今朝再次被这声音唤醒,从此朝阳这座古都就飘来了从远古传来的那悠远的埙声。”

附:

新埙赋

文/李瑞明

  国乐辉煌史,有乐器百种,惟始祖者,当属土乐陶埙。七千年史,一脉相承,虽音绝百年,出土问世,国人竟鲜有知,呜呼!埙之悲哀也,吾好埙八年,为其作赋。

  至哉!惟埙者,八音之土,大雅大俗。追其源,女娲随手一掷,河姆文明之光,半坡遗音于世,红山祭坛鸣响。先民智用,呼哨百里以传声,猎狩群围以聚首,传至夏商春秋,民间流传而后入宫廷,合礼乐之制也。以金石丝竹为伍,埙唱篪和,宜歌大雅,喘喘焉,鸣鸣焉,五声六律,刚柔济济,清浊迷失,殊不知几千年之变也。

  观其貌,外实内虚,上锐下平,其形各异,其色如晕。鉴其质,淘石去沙,揉泥胎塑,水火陶冶,天地和合。听其音,高低鸣迷,柔肠百转,神秘莫测。清虚而淡远,辽阔而苍凉。一声一韵,一曲一歌,亦真亦幻,梦境迷离。品其德,质朴而坚实,淳厚而德宽,淡泊而深邃,坦荡而纯真。

  惟埙者,出其泥而贵其身,传其俗而见其雅。为乐之中庸、器之君子也。埙声漫漫,其鸣也悲,其韵也和,其德也厚,其质也坚,一声之外,一曲之合,辽阔而浑响,荡气而回肠,实属天籁之纯音、上古之乐魂。

  太古遗音,声传千载,曲高和寡,渐遗故里,终成百年绝响。深埋地下而缄默,蒙昧混沌而难吟,寻埙之路漫漫,百折不回。寻埙以探秘,研埙以养德,遇之今世,得之奇缘也,爱如其手足,把玩于案几。

  其古人创天人合一,造化万物,自然纯真乃千古审美之最高境界也。悟埙理以养性,守埙德以修身,旨哉斯言,挫烦音,戒浮薄,吾将铭之座右。后埙之品,亦有进者,秉赋不同,资质各异,见仁见智,各有等差。爱埙者,观其质,听其音,品其韵,学其德,为之真爱者也。

  埙传千年,大音稀声。红山之纹采,仰韶之余温,秦汉之精神,唐宋之遗风。几朝几代,几世几年,为高贵典雅之品性,显中华文化之精髓。

小链接

  段洪恩,1954年生人。辽宁省朝阳县机关退休干部,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自幼爱好文学创作,但进步缓慢,多年来偶有曲艺作品、小小说、民间故事、电视剧(部分)散见于中国闪小说及省、市报刊及电视媒体。自2017年初任《朝阳历史文化研究》副主编。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