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张亚军)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变成空壳,就没有了实际内容。”生活即语文,语文即我。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谈“大语文”教育

文/张亚军  编辑/立军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变成空壳,就没有了实际内容。”生活即语文,语文即我。

  当下应试环境下的语文教育,有点像带着镣铐跳舞。我们的学生大多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中,更有所谓“封闭管理”,令人心酸。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黑板、粉笔加嘴皮子”,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更快。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开放的、快乐的、积极的、实用的、高效的、有力的“大语文”教育,摒弃目前那种封闭的、被动的、填压的、沉闷的、低效的、软弱的“小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学生的一切课外活动为“左翼”,以学生充分利用所有语文学习资源和所有语文学习环境为“右翼”的全方位、多渠道、整体的“一体两翼”的语文教育,也称“全人教育”。它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表达,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和人文素质。走“大语文”教育之路,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逐步现代化和第五次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人们具有越来越高的语文素质,而且需要越来越高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实际才干。这就赋予语文教育与往昔不同的任务和责任,要求有突破性改革。实践证明:“大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大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那么,我们怎样进行“大语文”教育呢?

教语文与教做人结合

  韩愈说:“师者,所以道德、受业、解惑也。”他主张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教语文与教做人是完全统一的,因为语言是载体,载负着一定的思想文化、情感和美,教语文既要教语言、教知识、教技能,又要教文化、教思想、教审美、传感情。语文课既不能弃文讲道,架空分析;也不能弃道讲文,孤立分析。既不能把语文讲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讲成语言课、知识课、文学课。语文课是综合课,语文教师是杂家。

  语文课要文情统一,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真善美;语文课要文理统一,以理服人,通过教材引导学生体会教材表达的观点、哲理,明辨是非,懂得做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语文课要发挥教师语言和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知识力量、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作文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好文,首先要做好人;做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气。否则,即使有再高的才华、再好的章法,也难免庸俗低级。总之,语文课要利用好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好作文、利用好教师和学生。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

  知识与能力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能力培养,“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状况仍然存在,这种倾向有碍于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亟待改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教练,让学生当好演员、队员,把课堂交给学生,打造高效课堂。具体做法是: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抓住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讲究方法,以万变应不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个知识点可能只能讲一遍,更多地体现恰到好处地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思维训练与语言历练结合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反应过程。口才好,实际上是脑子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越准确,语言的铸炼,也将促使思维严谨灵活。如今的高考作文,几乎都是大一统的材料作文,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在此类作文中,很多学生立意偏题、跑题,语言平淡无味,归根到底是他们的思维容量狭窄、思维力度不够、语言功底薄弱。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感情和观点,语言也就不具备思想性、逻辑性和感染力。“学而不死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课要把思维发展与语言历练有机结合,积极引导渗透,潜移默化熏陶,让学生思维茁壮成长,让学生语言花朵灿烂绽放。

  第一,要敢于多角度探究主体,依据文本进行开放式、多层面解读、推敲、斟酌;第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演讲、征文、故事会等活动,强化睿智的思维,铸炼思辨的语言;第三,要注重质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与学生讨论,培养探究、批判精神;第四,要充分发挥教师口头表达的师范作用,启发想象和联想,创设欢愉的情境,变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变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激发听说读写的欲望。

开发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结合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的激励理论认为,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一个天才,一定既是智商高手,又是情商高手。

  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这些是人们认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是人们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发展特殊能力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指对于智力的开发与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品质、习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是这两个系统互相协调、共同发挥的结果。IQ与EQ虽互异但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二者虽判断分明,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往往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他们眼里,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独立于非智力因素,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要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多启发、多鼓励、多手法、有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彰显个性、迸发激情、激活思维、触发想象、放飞心灵、感受生活、健全人格,实现生命价值,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寓教于乐,充分保证语文教学效果。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认为,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声音图片,24小时后记住学习内容不到30%;主动学习,如讨论、实践、教别人、立即应用,24小时后记住学习内容可达50%-90%。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也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人一生注定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书,一本是无字书。语言文字是有字书,社会生活是无字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堪称是这两本书成功阅读和实践的典范。学生学语文,功夫不仅在“诗内”,更在“诗外”。教学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精讲多练,注重实践,可开辟第二课堂。师生可变换角色,多让学生上台讲课,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大他们的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把学生的一切生活都视为语文学习。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资源和环境学习语文,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网络课堂、翻卷课堂等,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结合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智能、交流感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听说读写是一个统一整体,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既互相促进,又互相转化。在语文学习中,听和读是领会、吸收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和应用的过程。领会和吸收是基础,表达和应用是提高。没有领会和吸收,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表达和应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对读和写注重较多,对听说关注较少,同时读与写二者脱离、孤军奋战的现象,使二者不能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这种现状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的,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此,以快速作文为突破口,把写与读,写与听,写与说,听与说,读与说结合起来,使他们的优势最大化,形成一个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系统,让一种训练活动起到综合发展的作用,使多种能力同时养成,多快好省,提高效率。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首先提出一个写作任务,然后推荐一些阅读篇目,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去读,这样读起来更有针对性,对阅读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

  ——把说与写结合起来。把口头作文、片段练习、实景模拟与写作结合起来,改变作文课学生完全一声不响地埋头书写的现状,让表达训练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使学生倍感兴趣,调动主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评价也是说与写结合的有效方式。在班级教学中,说的过程也是听的过程。一个人在说,全班同学在听;全班同学讨论是说,也是全班同学在听。快速把握说话者的发言要点,快速理解说话人的旨趣、情趣、理趣,快速对发言者发言做出评价或欣赏,诸多听的能力也同时养成。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轴,向学生各个领域拓展和辐射,做到“六个结合”,理性认识,科学操作,从而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境界。“大语文”教育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因而其生命力是强大的,它的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语文”教育一定会大行于世,一发而不可收。

小链接

  张亚军,辽宁省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1958年5月出生,1976年3月参加工作,毕业于辽宁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多年班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导主任工作,在《语文教学论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和省级语文骨干教师称号。本人事迹曾在《朝阳日报》报道。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