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消息:农民的传统形象正在悄悄改变(瑞雪)

摘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往今来,农民给人的传统印象一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顺着垄沟找豆包。而如今,借助现代化农机具,农民的传统形象正在加速改写。

编者按

  辽宁省朝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有这样一支受人尊敬的队伍:他们脑里想的是农业,心里惦记的是农民,经常跑的地方是农村。为了更好地试验、示范和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为服务“三农”、繁荣经济、改善环境默默奉献着。

  本网通过编发系列文章,旨在宣传当代农机干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赤子情怀,弘扬他们这种一心为民、扎实苦干的正能量,强力助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广泛应用。敬请各位网友关注并转发。

暖消息:农民的传统形象正在悄悄改变

编辑/瑞雪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往今来,农民给人的传统印象一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顺着垄沟找豆包。而如今,借助现代化农机具,农民的传统形象正在加速改写。

  2017年,辽宁省朝阳县农机局组织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解放了劳动力,让新型农民的腰杆越来越直挺。

  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朝阳县地处丘陵山区。全县耕地面积13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玉米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获得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以往,农民种玉米基本靠牛拉犁,人撒种,手撒肥,拉簸索,打磙子。出苗后,还要人工间苗、除草、松土、打药、追肥、趟地。秋收时更加忙乱,割地,扒玉米,捆玉米秸秆,刨茬子……农民的辛劳可想而知。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实现了深松机械整地、机械精量播种、高效植保、机械收获及秸秆还田、秸杆部分回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械化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打破由于多年浅旋耕而形成的坚硬厚实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扎深根,起到涝能蓄水、旱能提墒的效果。机播机收,实现机械化开沟、施肥、播种、覆土、施药和镇压等多项作业,减少作业工序,有效降低作业成本,播种质量好,出苗整齐,节省种子,减少间苗作业。生产效率是人工作业的40倍以上,果穗损失率3%以内。秸秆还田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护环境等良好作用,是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的有效措施通过使用秸秆腐熟菌剂将田间农作物秸秆在短期内快速腐熟,不影响下茬农作物耕作。与此同时,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介绍,2018年,朝阳县农机局继续加大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力度,项目计划落实在4个乡镇(场),其中七道岭镇6000亩、贾家店农场1000亩、木头城子镇1500亩、台子镇1500亩,试验示范面积合计10000亩。整地实现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满足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目前,机械化精量播种作业已经全部完成,绿色的希望正在破土而出……

  (本文资料、图片均由辽宁省朝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提供)

  [责任编辑 赵盼]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