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探古寻幽话辽塔(宋文龙)

摘要:久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有三座建于辽代的“宝塔”,深秋时节,笔者慕名前往。站在山脚下举目远眺,只见山峦叠秀、蜿蜒起伏,建造精美、别具特色的辽塔矗立于三座山丘顶部,似一巨龙横卧。

探古寻幽话辽塔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明月

  久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有三座建于辽代的“宝塔”,深秋时节,笔者慕名前往。站在山脚下举目远眺,只见山峦叠秀、蜿蜒起伏,建造精美、别具特色的辽塔矗立于三座山丘顶部,似一巨龙横卧。相传东平房塔为龙尾,黄花滩塔为龙腰,遥相呼应的八棱观塔处则为龙头,十分雄伟壮观。除按地名称谓外,塔名还有很多,观其雄姿名为“宝塔”,念其历史悠久而称“古塔”,因与佛门相关,又叫“佛塔”,考其年代则称“辽塔”。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中,三座古塔榜上有名,成为“国保”级重点文物。享有盛誉的辽塔赋予了大平房镇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历史上辽塔因何而建呢?据史料记载:塔是佛教的象征和产物,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今赤峰市巴林左旗,1125年被金朝所灭。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笃信佛教,辽圣宗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已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辽代在兴建城堡时,通常大兴寺院和佛塔,三座辽塔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修筑而成的。走进辽塔,笔者仿佛听到了断断续续摇曳了千年的铃铎之声,感受到了辽代的崛起、宋金的跌宕,在转瞬即逝的历史长河中浮掠而过的沧桑。

八棱观塔

大平房镇八棱观村旅游节盛况

  八棱观塔位于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塔营子屯北山顶部,呈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29.43米,与辽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塔体结构精巧以斗拱承托塔檐,中间以一方形十三层密檐小塔相隔,各层束腰上下均雕刻着仰覆莲花和连球纹图案,砖雕的人物,或手举幡盖,或托摩尼宝珠,或手持净瓶,或弹奏乐器,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是佛塔雕刻艺术的杰作。须弥座角柱雕刻一金刚力士,作双手用力托举之状,须弥座上刻有四层莲花瓣,捧托着雕有坐佛的塔身。塔身每面中央都有高浮雕坐佛一尊,共八尊坐佛。此塔所雕佛像与众不同,身着甲衣,头戴笄冠,圆脸挺胸,似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武士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民族化的特点,在全国仅存的80多座辽代古塔中堪称一绝。据专家分析,该塔建于辽代中期辽圣宗迁建州之前,山腰处建有寺庙,为塔寺合一的建筑格局。

黄花滩塔

黄花滩塔

  黄花滩塔位于大平房镇黄花滩村西塔山上,高32米,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十三级密檐组成。该塔建在八角形塔基上,基座上为两层须弥座,束腰每面设两个壸门,下层壸门内置砖雕卧蟾,上层壸门内置坐佛一尊,座顶以素珠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八角有半圆倚柱,南面砌券门,券洞上方雕刻花篮,两侧各一飞天。佛像手印各不相同,赤脚踏莲,佛像右侧均刻有修塔人姓名。第一层大檐为仿木构建造,檐下施砖雕斗栱。二层以上塔檐均采用砖叠涩出檐砌法,层层内收,檐上覆瓦,檐下每面饰有铜镜。黄花滩塔造形刚劲挺拔、结构严谨、形态逼真,是研究辽塔这一独特建筑形式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据史料记载,辽圣宗时为避水患,将建州迁至黄花滩村,并兴建黄花滩塔。在塔前坡下约50米处,又建一寺院,谓塔寺合一。清乾隆三十八年的《塔子沟纪略》记载:“庄头营子东去五里至黄河滩,西距塔子沟二百里,东距三座塔一百里,有古城基址,城西北山坡有古塔一座,高十七层,围圆十二丈,塔下又小塔一座,高七层,围圆四丈,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初六,百姓宰牛祭祠至今,永无火患。”此黄河滩应为今黄花滩。但当初记载的塔为十七级,而且旁边还有一座七级小塔,不知是否记载错误。现存的黄花滩塔在清代维修时,做了很大改动,深邃的佛教内涵、精美的砖雕图像与宏伟壮观的宝塔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东平房塔

东平房塔

  东平房塔位于大平房镇东平房村塔子沟东南,高26米,为砖筑六角九级实心密檐式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九级密檐组成,为辽代中期所建。须弥座束腰每面以版柱隔成三个壸门,门内雕伎乐人,或坐、或立,姿态各异,角部雕力士,作肩扛塔身状,须弥座上置二层仰莲瓣,中间隔以额枋,雕有金刚杵、法轮等法器,上层莲瓣承托塔身。塔身两侧雕胁侍、飞天。其它四面中央雕坐佛,建筑形制独特,砖雕技艺娴熟,雕刻借用现实生活形式表现出佛国的极乐世界,同时反映出了辽代佛像艺术民族化、世俗化的特点,是研究辽代佛塔建筑及其演变和辽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塔东南侧20米处,有一规模宏大的寺庙遗址,说明塔寺合一。塔下有条幽长而深邃的沟壑,故名曰小塔沟。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大寨田时,在小塔沟内发现了很多古钱币、瓷碗、瓷壶等辽代遗物,足以证明,辽代时此处是人烟稠密、生活繁华的处所。

  如今,作为辽代的三座宝塔,默默地伫立在城市一角,就像历尽沧桑的老人,用他那慈祥的目光,见证着龙城大地的变迁;用他宽广的胸怀,迎接着四方宾朋、八方游客;用他挺拔的身姿,向世人展示着千年不倒的坚韧。这三座辽代建筑之所以至今仍备受珍视,因为它展现了辽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和优美庄重的建筑风格,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历史的实物佐证。

[责任编辑 赵盼]

小链接

  宋文龙,男,曾用名:宋文清,笔名一兵、文青,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朝阳人。参军退伍后到地方工作,现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报》记者、编辑,兼龙城区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主任,系朝阳市作家协会及摄影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传记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龙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通讯数千篇、百万字以上,其作品曾收入《中国文学新人新作选》《基石》等书。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