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要对得起人民记者的良心(郝殿华)

摘要: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开播,受到了公众的追捧和舆论的极高关注。该剧揭露了汉东省和京州市一些领导干部手中撑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却干着违背人民的利益的勾当,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这些人涉贪、公权私用等犯罪事实令人触目惊心。

要对得起人民记者的良心

——回忆聆听戴煌老师讲述为人民秉笔直言讲真话

文化信使/郝殿华  编辑/雅贤

  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开播,受到了公众的追捧和舆论的极高关注。该剧揭露了汉东省和京州市一些领导干部手中撑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却干着违背人民的利益的勾当,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这些人涉贪、公权私用等犯罪事实令人触目惊心。

  观看此剧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坚持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所想,为人民所做,为人民所为,真正做人民的公仆,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的严峻考验。想到这,我不禁找到30多年前的学习记录本,回忆起聆听新华社国内部资深机动记者戴煌老师为我们讲述自己敢于反映人民的呼声,为人民讲真话的人生经历。

  那是1985年10月4日下午,57岁的新华社记者戴煌,作为兼职讲授老师应邀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板井村的新华社干部进修学院(次年改为中国新闻学院)二楼大教室。他身穿军装、满头银发,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带着一口苏南农民那种朴质的方言土语,以“一个记者怎样讲真话”为题,为200多名新闻专业的学员讲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戴煌老师于1928年2月出生在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少小时担任学校抗日儿童团长,1944年4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夏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北文工团担任创作组长兼做新闻工作。1947年夏任新华社军事记者,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越南抗法战争的报道。从战地一线发回的诸多报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他1952年采写的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冰窟窿里舍身救朝鲜少年的事迹,并被编入中国小学语文课本。

  在讲授中,戴煌老师没有宣染自己和讲过多的客套话,而是直接面对主题,阐述自己鲜明观点和实践体会:作为一名记者,一名老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谁不想写出几篇好文章,写几篇站得住脚的文章。作为记者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耳目,也是时代的尖兵。别人没有发现问题,你要去发现;别人不敢说的话,你要敢说,你要敢讲,要实事求是。这些年来,我的目标是勉励自己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现实。该揭露的就揭露,文章要经得住的推敲和检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不写拍马屁的文章。一句话:作为记者要敢于讲真话,要对得起人民记者的良心。

  新华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而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如何敢于为人民讲真话呢?戴煌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956年夏天,总社让戴煌去上海配合上海分社完成苏联舰队访问上海的报道任务。当看到国家一天天的变化,戴煌心里非常高兴。完成报道任务后,戴煌顺路回到老家。戴煌说从1947年离家乡,总也没回去过。战争结束七八年了,根据报纸上的宣传,各地恢复建设日新月异,他想家乡也一定变化很大。可回去一看,解放几年了,苏北老区的农民还是缺粮少衣,住破草房,家乡没有什么变化。他在家逗留了三天,竟有几百名社员向他告诉说:这里的领导坏,男盗女娼,作恶多端。其中最坏的一名干部是他的小学同学。然而老百姓对他们是奈何不得的。因为他们掌了权,又有钱,用钱和物打通了上下左右的关关节节。不管老百姓告状告到哪里去,最后,状子都落入这些人之手,打击报复随之而至。老百姓们有苦无处说,个别人还上了吊。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是回避还是呐喊? 联想到城市里那些侵占公物、挥霍国家财富、贪污浪费等现象,戴煌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应该从舆论角度,反映人民的意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实是求事,了解实情说真话。戴煌老师的态度是:当然要呐喊!

  于是,他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追根朔源,得出结论,是个别高级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导致层层官僚主义,老百姓的事没有人管。戴煌说:作为一名记者不能灭着良心讲话。他写出了《神话与特权》的文章,批评了某些领导同志。结果戴煌被打成右派,亲友受株连,北大荒的疾风苦雨摧残着他的精神和肉体…… 经受了人生21年磨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才使他重新回到新华社工作,先后任新华社政治记者、编辑和机动记者。

  经历过一场严酷的打击和磨难,是顺应潮流见风使舵,还是坚持正义讲真话呢?戴煌毅然选择了后者。戴煌老师说:作为一名党员,向领导汇报工作和领导找谈话要推心置腹,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说话和写文章要对党和人民负责,要不就不说话,说话就讲真话,违心之言不能说,也不能写。

  这就是戴煌的性格和品质,正是遵守新闻党性和人民性原则这条底线,戴煌老师在后来又写出一篇针砭实弊、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引起轰动。说起这篇文章,戴煌老师叙述了的他看到和感受到的情景:那是1984年秋天,我趁外出讲课机会来到繁华的深圳。当时我没有暴露自己是新华社记者身份,住在一家宾馆进行微服私访。服务员态度很差;我出门招呼出租汽车,遭来的司机的白眼和默言不语,没有一辆出租车应招而至;著名的环球、友谊等大商场,那些青年男女营业员以一副冷傲的面孔,接待衣着寻常的中国人……我所见所闻并不像某些报纸吹得那样天花乱坠。处于职业的敏感和记者的责任,我写出一篇《南天一瞥直感录》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的《民主与法制》杂志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这篇文章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赞叹戴煌实事求是、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说真话的写作作风和无畏的精神。

  戴煌老师从事新闻工作时还不到20岁。当看到教室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得知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骨干,将承担起未来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戴煌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作为记者,每到一处住高级宾馆、吃高级小灶、坐小卧车,听些有选择的谈话,看些有准备的场面,怎么了解真情,如何为人民讲真话。古代清官尚能微服私访,我们今天更应该蔚然成风。

  当谈到社会腐败现象时,戴煌老师也是深恶痛绝。他说:去年我们几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在上海相聚,吃饭有条件用公款报销,可我们是陶自己的腰包,花自己的钱心里坦然。他接着说:前些日子,看了一份内参,说我们部队的一位高级将领,要吃熊掌,竟然让警卫员去林中开枪打熊,使子弹伤害了当地的社员。他说到这,让我们学员震惊,整个教室一片沉静。此刻,戴煌抬高声音愤怒的斥说这位将军:“你知道吗?当你把这口菜放入嘴里的时候,你吃的是一条人命啊! ”戴煌的凛然正气和动情,博得学员们长时间的掌声。

  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就必须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到人民中间动真情、察实情、说实话,让党和政府了解人民的呼声,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便于正确的决策。这一点,戴煌老师率先垂范做到了,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2016年2月19日,戴煌老师因病于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逝世,享年88岁。戴煌老师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给新闻界留下《海岸线上》《戴煌通讯报告选》《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直面人生》等多部宝贵的著作。

  听戴煌老师讲授已经过去30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记忆的往事在我的头脑中开始慢慢的消失,可戴煌老师那句“作为记者要敢于讲真话,要对得起人民记者的良心”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我没有忘记,仍时常想起在我的耳边,也一直在激励和警醒我认真履行从事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小链接
  郝殿华,男,辽宁黑山人。197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校物探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新闻专业,退休于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曾任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调研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和企业文化设计咨询工程。2003年出版了《企业形象的打造》一书;2008年5月,考取国家一级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现兼任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朝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土资源报和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