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我的回忆录:把文学视为第二生命(郑海涛)

摘要:现在回想起来,我爱上文学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既有偶然的一面,也有必然的一面,是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着我,在这条神圣的道路上走到今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说,这几十年来,文学创作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血肉相融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感情。

我的回忆录:把文学视为第二生命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雅贤

  现在回想起来,我爱上文学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既有偶然的一面,也有必然的一面,是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着我,在这条神圣的道路上走到今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说,这几十年来,文学创作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血肉相融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感情。

  1965年的冬天很冷,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层又一层,像棉被似的把大地捂了一冬。这年我10岁,在辽宁省朝阳市区站前小学读书。放寒假,我独自坐火车回到乡下姥姥家。母亲说,姥姥疼我,在姥姥家能吃饱,也冻不着,让我玩到腊月底再回城里过年。可没想到的是,我在姥姥家住了十多天后,母亲突然领着两个妹妹也来了,说是城里让干部家属下放,她又是党员,得带头下乡,过几天还要把家搬回来。姥姥一听倒乐了:“搬回来好,城里有啥好的,挣得少,吃不饱,孩子都耽误长个儿了!”母亲在和姥姥家隔着一条道的前院,借了一户闲房。几天后,父亲单位的两挂马车拉着我们的全部家当,顶着寒风来到这个叫“肖三家”的地方……从这时起,除父亲外,我和母亲同两个妹妹都变成了农村户口,在这里生活了13年。

  我小时候很喜欢读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和谁家墙上糊的报纸都成为我搜寻的目标。高中毕业的老舅有个书箱子,里面装着他读过的书本,放在姥姥后院的闲棚子里。有《现代文学史》,有《语文》、《自然》、《地理》,有长篇小说《桃花扇》、《红岩》和苏联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等。随着书瘾的增大,趁姥姥不注意时,我把老舅书箱里我喜欢的书分几次拿回家,放进自己的书箱里偷偷地享受。那时,父亲又给我带回来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和《志愿军一日》,在乡下来说我已成了“书王”。看着自己攒的这些书感觉很好。出于个人爱好和乡下生活的空虚,在少年时代我相继读了《大八义》《小八义》《七侠五义》《包公传》《席方平》《水浒传》《西游记》《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几十部长篇小说。看的书多了,肚子里就装满了故事,走到哪儿讲到哪儿。

  那时候,我的身边总是围着一些老老少少的故事迷。后来,我中学毕业回到村里参加劳动,便产生了要把当地大凌河流域、解放初期的革命斗争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这个想法一旦确定,便暗自下了不达目地决不罢休的决心。劳动之余,我边看书边写作,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35万字的长篇小说《山乡风雨记》的创作,投给出版社,半年后退了回来,这当时对我的精神打击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觉得自己还不具备写长篇的条件,便开始练习写短篇,增加后劲。

  “文革”结束后,知青们开始大批返城,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在家待业。我借此作为“点外青年”被安排到父亲的单位工作,从此离开了生活13年的乡村。然而,正是这人生中宝贵的13年,给了我丰富的写作土壤,才有了今天文学创作丰厚的收获。

  歌德说:“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诲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在乡下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收获了难忘的友情和亲情,这些都是无法用时间和金钱能买到的。在乡村生活的13个春秋,尝尽了许多同龄人未尝过的甜酸苦辣,但我从没因此而蹉跎。我在一篇创作谈中说过:“我要感谢这段生活给予的馈赠,没有这段丰富的生活,就没有我的乡村小说创作。”

  我回城参加工作后,正是中国新时期文学蓬勃发展的开端,我的文学梦苏醒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还参加了市、县组织的文学讲习班,日夜练习写作。随着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社交面和视野也在发生变化,创作水平提高较快,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1980年在《朝阳日报》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丁宝泉琐事》后,开始在朝阳地域报刊发表作品。《塞外》发表短篇小说《多情的红纱巾》;在《龙城》发表短篇小说《张祥和他的妻子》《生活里就有金子》;在《朝阳日报》发表短篇小说《婆媳俩》,并被评论家发表评论给予好评。由此,我的名字开始为朝阳文艺界所关注。紧接着,我开始把稿件投往外地报刊,一大批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相继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1989年,短篇小说《风波》参加《中国商报》小说有奖征文获得二等奖;短篇小说《北方的童话》获得“朝阳市富民升位文学大奖赛”一等奖,作为首篇收入获奖作品集《赶超的足音》。由于创作成绩比较突出,为地方文学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被朝阳县政协邀请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委员,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委员。

  我出生、工作在大凌河流域,又一直生活在凌河岸,用文学的目光去看,我的脉管里流淌的是大凌河水。从发表处女作至今,我由供销员、机关秘书到新闻记者一路走来,生活和工作环境没有离开过身边的大凌河,写作内容也没有离开这条河流的神韵和精美。可以说,这条河流是辽西朝阳大地的主动脉,也是我文学作品里的一条主动脉。如果说生命离不开河流,那么我的小说创作也离不开河流。

  当“文革”结束,那场触目惊心的文学大潮涌过,我在冷静地坐下来进行思考后,暗下决心要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管写到什么程度都不后悔,要为自己的所爱而努力一生。1983年初冬,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朝阳县供销联社办公室做行政秘书工作,一干就是10年,期间获得经济师职称,在《中国商报》《三月》《辽宁经济报》《改革时报》《经济文汇报》《鸭绿江》《芒种》《海燕》《北大荒文学》等报刊发表短篇小说40余篇。仅在辽宁省文学名刊《鸭绿江》就发表短篇小说6篇。上世纪80年代是我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由此奠定了在朝阳文坛的影响。

  作为一名作家,脱离生活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如同鱼离开水一样。为了更加贴近生活,获取更多的文学创作营养,1994年我调到朝阳县报社工作。在工作中,我腿勤、嘴勤、手勤,经常深入乡村的田间地头,走访机关厂矿,白天写新闻报道,晚上写小说,每天都在紧张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中度过,每年在《朝阳县报》和《朝阳日报》及朝阳市各新闻媒体发表新闻400余篇,在朝阳市首届记者节荣获“朝阳市优秀记者”称号。同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多部作品集,并于1995年加入省作家协会,是朝阳县首位加入省作协的会员。上世纪90年代是我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从而确定了在朝阳文坛的地位。评论家张德武在《读郑海涛的小说<北方的童话>》一文中写道:“读罢短篇小说《北方的童话》,脑海像山中云雾,似虚无而充实,待闭目凝思益感手中的东西沉重。我感觉到了,作家郑海涛十几年来无倦无悔的探索,走自己的路,又摈弃了自己走过的路,是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北方的童话》就是他对艺术、对文学、对美不懈追求的结晶,是他用心血和汗水炼就的一颗光灿灿的‘美丹’。”之后,我到中共朝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担任《朝阳日报》和《燕都晨报》驻朝阳县记者站记者,并相继获得朝阳县五一劳动奖章、朝阳县劳动模范称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主席邸玉超在人物传记《生命的河流》一文中这样评价道:“新世纪以来的10余年是郑海涛创作的第三个高峰,以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朝阳市十大文学名作’为标志,成为朝阳县文学领军人物,成为朝阳文艺界名副其实的名人。郑海涛是龙城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精致而纯粹。他的代表性作品,比如《老西沟旧事》《背河》《乡事二题》等,不输给时下全国大刊物上发表的任何一篇作品。在郑海涛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而化之的生命意义和普世价值,是静如流水的叙事能力和新鲜如初的微妙细节,是返璞归真的文学姿态和憾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郑海涛的小说如百年陈酿,清馨醇厚,历久弥香;如经典音乐,抒发的完全是心灵的坦荡与命运的起伏,闪烁的是人性的光辉。海涛的小说是艺术的,是绝对经得起时间之水淘洗,经得住历史之眸检验的。”

  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以来,我在坚持写作的同时,多方创造条件去帮助文学爱好者,使一大批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经过多年的培养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而且潜能很大。到目前,全县已有中国作协会员1人、省级作协会员25人、市级作协会员60余人、县级作协会员150人,从而提升了朝阳县文学创作整体水平和对外影响。出版作品集数量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至今正式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民间故事集、剧本70余部。农民作家朱振山出版的长篇小说《大官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远销到台湾等地。到目前朝阳县有6名农民作家加入省作家协会,都发表和出版一定数量的作品,这在全国各县也是绝无仅有。其中,童话作家周莲珊已出版长篇小说和童话作品集20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6年1月6日,朝阳县作家协会换届选举,我当选为作家协会主席。换届后的作家协会从实际出发,组织全体作家配合上级当前工作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一定的成绩。2016年5月6日上午在尚志红军学校隆重举行了有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乡党委领导出席的“朝阳县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场面十分壮观,在当地产生较好的影响。5月8日上午,组织10名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到贾家店农场采风,体验生活,都有一定的收获。6月15日上午,朝阳市作家协会召开第五次会议,选举产生市作协新一届班子。在这次大会上,朝阳县有18名作家作为代表参加会议,是各县市区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我被选为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屈指算来,从发表处女作到2016年10月出版第十部作品集,我已走过了36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仍痴心不改。从1980年12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丁宝泉琐事》后,写作的激情更高,在不懈的努力下,陆续在《朝阳》《庄稼人》《女神》《辽西文学》《作家天地》《塞外》《朝阳日报》《鸭绿江》《芒种》《海燕》《北大荒》《中国商报》《改革时报》《经济文汇报》《辽宁经济报》《长虹文学》《文学青年》《文学之友》报刊发表短篇小说《背河》《别怪我不是人》《赌吃》等45篇;发表微型小说《打坑》《世象二题》《冬天的故事》《婚礼》等220篇;发表散文《笔走千佛洞》《秋韵》《想起了过去的事情》等33篇;发表报告文学《高悬正义之剑》《军魂》《在千里公路线上》等120篇。

  短篇小说《北方的童话》收入《赶超的足音》,《老西沟旧事》收入《文学名家名作选》,《说说你的爱情故事》收入《新世纪小说选》,《柳城人物》收入《朝阳文学作品选》,《心灵的透视》《以生存的名义》《追捕》《红绿灯下的辉煌》等40篇报告文学收入《太阳从这里升起》《审计者之歌》《来自女神故乡的报告》等25部报告文学集。出版微型小说集《没有意思的故事》、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中篇小说集《辽西匪事》、长篇小说《邓莱峰》(合作)、微型小说集《郑海涛微型小说200篇》、民间故事《劈山沟故事》(合作)、人物传记《艺术人生》、地方民俗《朝阳方言俗语集锦》《朝阳旧物大观》《朝阳民俗》10部。

  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36年来,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对文学创作我都不离不弃,没有产生过动摇。随着作品发表层次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一些作品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许多知名编辑、作家对我的一些作品在报刊上给予较高的评价,相继在《朝阳日报》《燕都晨报》《作家天地》《辽西文学》《朝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很有意思的故事》《情系红土地》《写小说的郑海涛》《让奔腾的河流激荡你》《辽西—那个属于郑海涛的小说世界》《郑声与雅乐》《墨香含本色,笔细见真情》《沃土育佳果》《生命的河流》《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等评论文章,对我的作品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给予肯定。1995年我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成为朝阳县首位加入省作协的作者。2009年,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朝阳市十大文学名作,这一殊荣使我载入朝阳文学史册。在2015年当选为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2016年当选为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始终记着一位评论家的评价:“郑海涛是一位善于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他在自如地描述生活的表层基础上,深刻地挖掘了生活的本质,把别人拾起熟视无睹的普普通通的矿石,炼出瑰宝。……其作品因他的勤像奋泉水一样地涌出,俊俏飘逸,又快人耳目,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他的积累是丰厚的,但他没有止步,他正在努力地写出让自己和读者感到满意的作品。”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也是我努力前行的方向。

  我想,今生既然与文学结缘,那就与这位女神相爱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文学梦越来越圆。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并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微信公众号:今日云端(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云端或jryd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