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寻,心灵深处的美(邹文杰)

摘要:  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香醇的茶,捧上一本心爱的书,在温暖的阳光下翻阅,细细品味。书香与茶香在那个午后醉了我的心,我仿佛神游天外,看见了书中的他们,在教导着我什么是真善美。

心灵的风景线

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关工委协办

寻,心灵深处的美

文/邹文杰  指导教师/梁桂君

  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香醇的茶,捧上一本心爱的书,在温暖的阳光下翻阅,细细品味。书香与茶香在那个午后醉了我的心,我仿佛神游天外,看见了书中的他们,在教导着我什么是真善美。

  真:

  “真善美”中的“真”是指要做真实的自己,对人真诚,不浮夸,不吹嘘。

  大家都听过“张良提鞋”的故事吧。张良小时候有着远大的抱负。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偶遇一位年迈的老人。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捡回来。”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捡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于是,张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谁知,过了一会,老人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你在五天后刚完时,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是还是恭恭敬敬地跪下来说:“是!”

  到了五天的时间,张良半夜时分已等在桥头了。过了一会,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过来了。张良急忙走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的来了,露出了笑容。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世上少有的一本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他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才智。

  善:

  在《海的女儿》这本书中,渐渐地我慢慢从书中读出了爱情。原来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牛郎与织女的“持子之手,与子偕老”,并不一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也可以是“看着她走向你,那画面有多美。”

  每个读《海的女儿》的人,都会想到“为了自己深爱的人可以付出一切”。但我坚持认为,小人鱼的爱,不仅仅是为了王子。

  小人鱼一定是爱他自己的,不然她不会用自己的声音去换了一双人腿,于是她有了一双美丽的脚,虽然每走一步就像走在碎玻璃一样痛,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无论多么艰苦的道路都挺过来了。为了自己的目标无论多么恐怖的海蛇都不怕,这种爱像水晶一样的珍贵透明。

  小人鱼一定是要嫁人的,不然他不会在临行前给正在睡梦中的父亲、老祖母、姐姐们一人一个深沉的吻。她拒绝了姐姐们用长发换来刺杀王子的匕首,因为他知道,假如她把王子杀掉了,那么会有另一个人和她一样痛苦,所以她不忍心下手,更不愿下手,她宁愿牺牲自己,都不愿牺牲别人的幸福。她的善,是那么的无声。

  我们对人生的体味通常是从童话开始的。丑小鸭教会我们坚强的成长,而悲伤的小美人鱼,则让我们懂得,因为美,即便化作了漫天的泡沫,也会带来温暖的阳光。  美:

  这本书上的扉页写着这么一句话:“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那是三毛流浪的乡愁,那是他不羁灵魂在轮回间笃实执念,是他抬起步伐便毫不迟疑卖出的决绝。

  最初喜欢三毛,是因为它不驯于现实的傲骨。有人问道:“难道安稳地做一个教授不好吗?”他淡淡地答着:“我喜欢流浪。”他不屈于平凡的安之若素,辗转在前世的领土,去逃脱这一世的枷锁。三毛是自由的,在这个浑浊的世间,仿佛一尾锦鲤,仍是不曾放弃的寻觅着那一潭清河,在纷乱喧嚣中惬意地流转着曼妙的腰身,活得简单而精致。

  有人说,业余的流浪者被叫做逃避现实。而三毛的流浪,既是一种对浮世的挣扎,又是一种认真的执着。那一年的三毛尚是风华正茂,不加迟疑,便流浪到异乡,只为追随那一缕昏黄的愁思。并非是对这一边的家乡毫无牵挂,而是他深信着前世的自己早已把心系在了那片流连着风沙的戈壁滩上,这一边的自己只有顺应着那一地的执夙,将对家的眷恋匆匆淹没在书信间。他的提步便走,是一种伟大的勇气,从此背井离乡,流浪天涯。

  扉页的最后写着:“最终,他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地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三毛的青春流浪着,不曾回头。我与他在骨子里刻下的叛逆虽有共鸣,却只得羡慕着他无怨无悔地挣脱禁锢。那是一种灼目的美,那是一种不羁的美,那是我心中不染尘埃的繆斯,三毛,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美丽是可以创造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只要你有一个宽敞的心,一个不拘小节、无私的心,便可以去创造美丽。

  书中的人物,带我领略了真善美的真谛: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

  爱的牺牲是善;

  不羁的洒脱是美;

  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真善美,是需要我们来追求、来执行的!

  (作者系辽宁省建平县黑水联合中学八年2班学生)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