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文龙)

摘要:“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雪,是位清纯靓丽的阳光女孩,言行举止,十分洒脱大气!她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从走进新房村那天起,她和她的队友们,就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中,体现在行动上,做到了青春无悔!”

为有源头活水来

——辽宁省朝阳市旅发委驻村帮扶龙城区边杖子镇新房村走笔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明月

引  子

  早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镇新房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最近,却频频听到这个村脱贫致富的好消息!盛夏的一天,笔者慕名前往,进行了实地深入走访。走在乡村的路上,不时有肩扛农具的村民擦肩而过,一张张慈善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意。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田野郁郁葱葱,秧苗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腰身”,好像抖擞精神,使出全身的力气往上蹿,墨绿、油绿、嫩绿,就像一湖绿水碧波荡漾;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花草幽香、绿树成荫,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目不暇给。在一处果树示范园内笔者发现,村第一书记、市旅发委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雪和队员们,正同村干部一起研究如何发展林下经济,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晶莹的汗珠。

  新房村是由原新房、马营子、兴隆沟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社会总面积60202亩,耕地面积6829亩,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1%,辖16个村民组,579户1686人,居住十分分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215人,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十分落后,以“雨养农业”为主,收成得看“老天爷”脸色,一直“靠天吃饭”,日子过得令人心酸!2016年初冬,朝阳市旅发委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后,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对接、精准帮扶”的工作思路,把“精准扶贫新房、帮扶困难群众、产业助推发展”作为真帮实扶的工作目标,认真查找致贫症结,整合优质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短短半年多的光景,就使这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新变化,使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带领村民们迈上了幸福、愉悦的康庄大道——


把准“穷脉”精准施策 只盼村民过上好日子

  “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雪,是位清纯靓丽的阳光女孩,言行举止,十分洒脱大气!她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从走进新房村那天起,她和她的队友们,就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中,体现在行动上,做到了青春无悔!”

驻村工作队 队长张雪(中)同村干部研究林下经济

  驻村工作队进家入户,察民情解民忧,认真梳理致贫症结,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细化帮扶措施,以行动促成效,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具体化。积极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强化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自信,不等不靠,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使贫困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有了大突破,在发展动力上有了大提升,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干、大胆试,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奔小康。同时,以“比干劲、奔小康”活动为契机,对广大贫困户进行宣传教育,建立了台账,召开评比会,对表现好的贫困户张榜宣传,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榜样作用。“驻村帮扶的责任,不在于一时轰轰烈烈,而是要掐断贫困群众的穷根,发展和培养老百姓致富的活水源头。”这是驻村工作队在帮扶中的深刻感悟。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件件群众期盼的事,驻村干部都当成大事来办,他们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诠释了“驻村”的深刻内涵!

市旅发委主任王宏昌(左二)冒雨察看绿色农业建设情况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驻村工作队秉承“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作为抓手,帮助村“两委”班子建章立制,认真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凝心聚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党员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在思想作风上展现党性修养,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前面,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争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帮助建好班子队伍、理清发展思路、落实扶贫项目、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治理水平,有效地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创新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作用,推进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唱响了党建扶贫好声音!

  村部,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指挥部”。也是因为“穷”,新房村连冬季取暖问题都没解决,办公设施更是十分落后。驻村工作队自筹资金,购置赠送了办公桌椅和“小太阳”、电暖器等取暖设备,队员刘国夫个人捐献了一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修缮了1600平米的文体广场,建设了农家书屋,为村民们农闲时节休闲娱乐、学知识长见识,提供了好去处。兴南、新北、大南沟等9个村民组,没有一条像样的村路,都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小路”,遇有雨雪天气堪称寸步难行,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驻村工作队把这一情况向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委领导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境况下,调拨捐助资金10万元,帮助进行路基改造9.8公里,拓宽路面铺上了沙石,安装了20盏路灯和排水管线,照亮了这个贫困村的“最后一公里”。“五一”劳动节当天晚上,驻村工作队与市里的一家爱心文艺团体联手,为村民们上演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整场演出以“比干劲、奔小康”为主旋律,台上台下互动,演员与村民互动,在美妙的乐曲中,唱响了新房村新农村建设的“新曲联唱”!


频出“实招”真情帮扶 只为村民走向幸福路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新房村有部分村民至今尚未解决饮用水难题,每天到七八里地以外用毛驴驮水饮用,且水质不能达标,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十分突出。驻村工作队与市、区水利部门多方协调,帮助打饮水井2眼、灌溉水井2眼,现正在马营子等四个村民组修建自来水及配套设施。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对贫困村民27户危房、56户险房,进行了改建修缮。委领导多次到新房村现场办公、访贫问苦,帮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出良策、谋发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逢年过节,为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指导贫困户发展甜玉米、农家小笨鸡等庭院经济和绿色产业,以此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受到当地群众点赞。

  科技兴农是推动产业扶贫的关键,培育特色是推动产业扶贫的根本,多元发展是推动产业扶贫的出路。驻村工作队惊喜地发现:大自然对新房村好像特别偏爱,这里山奇水秀,风光旖旎,资源富集,极具旅游观光潜力。于是,与七道岭滑雪场对接,决定发展冬季滑雪旅游项目,现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沿线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种植采摘、农宿体验等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以此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贴近泥土,才能闻到泥土的芬芳。驻村工作队在实践中长了见识,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一条条清晰的致富路正徐徐展开——

  ▲驻村工作队通过巧用“能人”、引进合伙人,申请贷款等方式,打造了占地千亩的“山海桐阁”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拟发展种鹅养殖和鹅苗孵化、商品肉鹅养殖、鹅产品深加工、果树和绿色蔬菜种植、生态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绿色餐饮等系列项目。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鹅厂、果园、菜园和垂钓池,目前,正积极筹措资金,后续项目建设正在进行中。

  ▲今年初,依托种植大户郝占平、吴秀霞的香菇种植基地,成立了“乐乐香菇种植合作社”,现已吸纳社员26人,其中,有9名社员是贫困户。合作社坚持把社员利益放在首位,实施统一菌种供应、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的管理模式,针对菌料选择、粉料生产、灭菌接种、培养管理、出菇采摘、烘烤分级等环节,由技术骨干对社员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在内部实行技术互助、外部寻求合作,有效地保障了香菇种植的质量和效益。社员既参股,又可以在社里打工挣工资,务工人员最多时达七八十人,男工日薪80元,女工日薪50元,大多是中老年人和村里的剩余劳力,产品销往市内各大果蔬市场和河北平泉等地,堪称供不应求,十分红火。

王宏昌(左二)走访困难群众

  ▲今年3月,打造了“寒富苹果”示范园,栽植了占地300亩的果树。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驻村工作队通过多种关系,争取了20万株新品种辣椒苗,无偿提供给农户,发展了40亩地的林下经济,长势非常可人,预计亩可收入3000元左右。

  ▲“枣发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听起来就十分悦耳。今年春天,村民孙广哲夫妇栽植了300亩地3万3千多株枣树,全部是可食用药用的鲜食酸枣,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成立了“枣发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社员31户86名,其中,有5户8名社员是贫困户。村书记孙广静介绍说,鲜食酸枣大面积生产后,将发展采摘、酿酒等深加工项目,延伸发展链条,以次增加社员收入。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驻村工作队每个队员心中,家就是新房村,新房村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肩上担着新房村的兴衰,心里装着新房村的父老乡亲,以承诺取信于民,以实干成就事业,凭着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精神,留下了令人回味悠长的佳话!采得百花酿成蜜,为民辛苦苦也甜。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这就是情为民所牵,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市旅发委驻村工作队用大爱之举,真切地诠释了共产党员倾心为民的大爱之美!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

  宋文龙,男,笔名一兵、文青,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朝阳人。参军退伍后到地方工作,现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报》记者、编辑,兼龙城区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主任,系朝阳市作家协会及摄影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传记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龙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通讯数千篇、百万字以上,其作品曾收入《中国文学新人新作选》《基石》《美丽乡村》等书。
本网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并做回链。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微信公众号:今日云端(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云端或jryd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