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牛华麻辣烫(瞿军)

摘要: 今年的清明到了,为给父母扫墓,专程从绵阳赶回乐山老家。亲朋故旧,得知我这个游子归乡,电话忙了个不停。到家的第二天晚上,朋友请客吃了一顿正宗的牛华麻辣烫,了却一番思乡之情。

牛华麻辣烫

文/瞿军(四川) 编辑/雅贤

  今年的清明到了,为给父母扫墓,专程从绵阳赶回乐山老家。亲朋故旧,得知我这个游子归乡,电话忙了个不停。到家的第二天晚上,朋友请客吃了一顿正宗的牛华麻辣烫,了却一番思乡之情。

  麻辣烫,又叫串串,故名思义,又麻又辣又烫。在老家,属于一种经济型大众消费餐饮。近年来,不仅广为川人喜爱,还冲出盆地,走向了全国。远的不说,我朋友小李的姐姐、姐夫,这几年进京卖川味十足的麻辣烫,少说也赚下百万。据说,由于又有小火锅之称,近年来,乐山麻辣烫甚至进军火锅发源地重庆,并扎下根来。
  一提起人们交口称赞的麻辣烫,马上就会有人说,最有名的是乐山麻辣烫。殊不知,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乐山麻辣烫虽名扬四海,但真正的发源地并不在乐山,而在乐山附近二十多里、属于乐山管辖的一个小镇——牛华镇。这在当地,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牛华小镇最有名的八婆麻辣烫,就是在小镇发展成名后,迁至乐山城发展,最后又经乐山传播出去,将分店开到了省城及周边地区。以至后来,有了效仿的六婆之类的变异名称。
  少小离家老大回。牛华小镇,正是我儿时生活的地方。这些年,每逢节假日或春节回老家小镇看望亲人时,亲人们为我接风洗尘,儿时的同学伙伴宴请的,都是家乡的麻辣烫。在小镇,若论吃食最多的,还是要数麻辣烫。一家挨一家,一到下午时分,临街的铺面纷纷打开,一张张齐膝高的麻辣烫桌就摆了出来。沿街望去,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店里的伙计,坐在门前,边忙着手中的活儿,用竹签串肉片、藕片、土豆片和各种蔬菜,一边招呼走过的熟人和上门早的头批客人。而到了傍晚时分,每家店里的生意就沸腾如桌中央的汤锅。路远的客人,有乐山、五通开车来的,更多是附近乡村和镇上的居住的近客。临街、临公路边,挨着成排的麻辣烫桌,顺溜停满食客们的各种车辆:大货车,小车,摩托车和自行车。人们呼朋唤友,脱衣挽袖,甩开膀子大呼小叫,反正,小镇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这种喧闹、豪放的饮食方式,谁也不会去计较这热烈的划拳、吵闹。哪怕到深夜两、三点,从店里传出的喧哗声仍传得很远、很远,搅动着小镇宁静的夜。
  麻辣烫在我家乡小镇,为何如此深受草根百姓喜爱?究其原因有几点。

  其一,价廉。素串一角,荤串不过三五角。三五朋友相聚,抓几把串串下锅,搬来一箱啤酒,两三个小时的畅饮下来,不过百多元,谁都消费得起。

  其二,气氛好,容易找到畅快的感觉。吃麻辣烫时,你尽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无拘无束,不在意嗓门大小。笑时,开怀笑;争时,尽管争,随时扯起嗓门划几拳,也无所顾忌。一阵酒足菜饱下来,格外尽兴,格外开心。

  其三,不分时令。冬天不怕菜冷,夏天不怕锅热。反正有的是冰啤酒和免费茶水。且老少皆宜,南北客人不分。口味重的,多放点花椒、海椒,佐料是免费任意加的。喜淡的,或是北方来的客人,面前放碗白开水,串串出锅涮一涮,还是有麻辣烫的滋味。

  如此细说起来,也许还有很多因素。总之,作为草根饮食文化,它早已走出小镇,传播到各地。
  近年来,随着麻辣烫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小镇自身的麻辣烫也有许多改变。品种更加丰富,桌、椅、碗、筷,都有了不少改进、提高。小镇有家规模颇大的麻辣烫,创始人据说是国营单位工程师。原本把麻辣烫当副业,后来副业变主业,逐渐上规模、上档次,不但注册了商标,面向全国推广连锁店,还专门撰写了宣传册和书,真正当成了一种文化来做。

  现在,牛华小镇也因麻辣烫而兴旺、富裕起来,并带动了小镇其它相关产业,成为乐山大佛脚下一颗耀眼的明珠。

小链接
  瞿军,打工十年,警察十年,记者十年。四十年读书不辍,坚持笔耕,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等作品百余篇。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刊物。曾在《蜀报》《四川靑年报》《绵阳晚报》从事过记者、编辑等工作。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旅行》。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