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凌源大秧歌(上)

摘要:转眼之间到了2015羊年的大年初二,要在过去,大年初二是凌源人开始扭大秧歌的第一天。

凌源大秧歌(上)

文化信使/李玉中  编辑/赵威

  转眼之间到了2015羊年的大年初二,要在过去,大年初二是凌源人开始扭大秧歌的第一天。

  说起凌源大秧歌那可是有特点的,也许有人会说大秧歌谁没见过啊?不就是一群人穿得花花绿绿、敲锣打鼓,腰扎彩带在大街上扭吗?您说的那是别处大秧歌的普通扭法,正宗的凌源大秧歌可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凌源大秧歌除了上述扭法之外还有很多花样和礼仪。

  凌源大秧歌首先从扭法上与别处就不一样:别处大秧歌多是很多人身穿花衣裳站成几排或者一片边行边扭,或者原地扭;凌源大秧歌则是不论队伍有多少人都只站成两排,队伍可以根据人数多少无限延长。在凌源,你如果看到有站成四排、六排的秧歌队伍,那是两支或者三支秧歌队伍相遇时礼节性短暂联欢的场景。凌源大秧歌的队形与当地的民居文俗、礼仪文俗和观赏文俗是分不开的:凌源大秧歌起源于农村,秧歌队伍建起来每天都是要不断走街串巷的,人们称之为“踩街”,就是沿着村庄大大小小所有的街道走上一遭,锣鼓喇叭齐鸣,边走边扭,以便让每个无法离家的人都能看到秧歌表演,让全村每个角落都充满节日气氛;然后才会找块相对宽敞的地方进行圆场。这个过程消耗的时间要占到整个表演时间一大半。过去的农村村落里民居之间只有窄窄的街道,看秧歌的人群喜欢前呼后拥两边夹道随行,因此秧歌队伍最多只能站成两排才能前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两排制的固定体制。圆场队形变化多样也是凌源大秧歌的一个特点。外地的秧歌扭起来讲求整齐划一,凌源大秧歌则讲究异彩纷呈。所谓圆场就是找一处相对宽阔一点的场所,摆开队伍尽情、欢快、热烈地扭,按照规定程序向前来观赏的观众、接待表演的主人表达祝福和谢意的一种仪式。在仪式上,队伍由头领率领扭出各种队形:如剪子股、蒜辫子、五角星、盘肠(中国结)以及各种吉祥造型,只是扭成复杂造型时需要很长的队伍才可以做到,且头领需要有很强的审美能力、组织能力和清醒的头脑,否则复杂造型弄不好就会扭乱套。这些造型如果从高处往下看十分清晰,即使从侧面看,其场面也较方正队形更让人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用当地人的话说叫做“乱乎儿(lüànhur)”。为了让秧歌扭得热闹好看,凌源人在服装设计上也与众不同,他们除了每人一条彩带、一把扇子之外,男角都要穿着大红、大绿颜色的裤子来罩住绑腿,上衣则是各色大花宽松长衫(用城里人的话说就是“都穿着被面儿”),头戴各种古代官帽、员外帽、公子帽、小丑帽、妖精装饰等;女角则身穿凤袍、公主袍、小姐套衣、青衣村妇装等,凤冠霞帔者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粗布包巾者在寒风中愈显朴实。着传统服装不论男女大多袖口带有很长的水袖;演员个个描眉画颊,丑角还要画上三花脸儿。说到这里大家一看便知,这些不都是戏剧舞台上的装束吗?您说对了,加十分!一点不假,因为很多人白天在街上扭秧歌,到了晚上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唱落子的主角,他们要登台演戏──要知道,凌源大秧歌和唱落子密不可分的。“落子”是东北人对评戏的俗称,过去每到腊月,大一点儿的村子里都会组织相关人员排演以评戏为主的各种戏剧节目,一到正月就要演出评戏,叫做唱落子。说是唱落子,实际上多才多艺的凌源人唱的戏曲可远不止落子一种,京剧、二人转、喇叭腔、各类小品、相声、快板、评书等传统文艺形式和后来出现的各种音乐短剧、三句半、器乐表演、对口词、天津快板等等都是他们的拿手戏。

  凌源人扭秧歌时着戏装有很多好处:首先是一装两用不用换装。由于每天演出的时间安排很紧凑,很多演员吃晚饭时都来不及卸妆,只洗洗手便开吃,吃完饭就赶去上台表演节目;二是节省经费,不用置办两套行头,这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尤其重要;三是着戏装扭秧歌能使观众感觉更欢快,看着眼花缭乱,非常喜性。

  凌源大秧歌还有一个特点是踩的高跷特别高,一般情况下没有低于一米的,好的队伍高跷都在一米三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一米五。秧歌队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爱好,把高跷腿儿涂上红的、绿的、黄的各种颜色,使之与身上穿的装束协调起来,看上去更加美观;老百姓也愿意看高跷更高秧歌队的表演,并对高跷矮的秧歌队表现出不屑,疑其“胆儿小”,因此各支秧歌队都比试着把高跷做得越来越高。为了防止冰雪天滑倒,他们会给高跷腿的底部安上带钉刺的箍儿。当然,高翘越高扭起来难度越大,也就越容易疲劳。当秧歌队中有人扭累了或者场地容不下更多人表演时,这些队员就会坐在各家的院墙甚至是屋檐(当然是比较矮的厢房)上休息。

  凌源人把组织秧歌表演叫做“办会”,牵头者叫做“会首”。过去每进入腊月门儿,会首们就开始忙活准备正月的秧歌表演,置办彩头、道具,检验乐器,组织排练各种节目,筹集活动经费等等。

  和其他地方秧歌队伍一样,凌源的秧歌队伍里也分为男角和女角两种,早年由于妇女缠足和女人不得出头露面的风俗,女角都由男人来扮演;“五四”运动之后妇女逐步得到解放,喜欢文艺的女性开始参与大秧歌表演,因此秧歌队里除了特殊需要之外,女角逐渐不再需要男性来扮演。一般情况下一支秧歌队里都会安排穿每样服装的各有两人,以便需要时成双成对地出现;同时条件允许的话还努力做到男角和女角各占一半,也是为了能够组成完整的男女搭配队伍。凌源大秧歌的队伍里面还需要有喜剧色彩的丑角,这些丑角一般都产生于历史名著,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白骨精,《水浒传》中的时迁和孙二娘、《隋唐演义》中的窦一虎、《窦娥冤》中的张驴子等。粉碎“四人帮”后的那几年江青、张春桥等人物也一度出现在秧歌队的丑角队伍中。这些丑角的存在增加了凌源大秧歌的喜剧色彩,起到了点缀作用。

  凌源大秧歌里面有一个“戏包头”的风俗,这也是增加秧歌表演趣味性和观赏性的一种手法。所谓“戏包头”就是秧歌队中的男性丑角可以戏弄(仅限于跟随、在附近围转、向对方挤眉弄眼这类动作)由男性扮演的女角(主要对象是年轻且地位低的小姐角色,如猪八戒与高小姐、西门庆与潘金莲等),但是不可以戏弄由现实女性扮演的女角,这是一条原则底线,不能突破,特别是遇到两支秧歌队相遇联合表演的时候,丑角们更要十分注意观察,绝对不能出现误调戏友队本性女角的现象,否则将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



舞狮

    (未完待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