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基金(完颜蕙蕙)

摘要:  话说2006年11月,在股市一片飘红的带动下,各路基金群雄蜂起,先入市者赚得盆满钵满,垂髫童子花甲大妈竞相追捧。一年之后,两市狂降,无数股民基民损兵折将,虽不至血本无归,但也损失惨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基金

文/完颜蕙蕙  编辑/雅贤

  话说2006年11月,在股市一片飘红的带动下,各路基金群雄蜂起,先入市者赚得盆满钵满,垂髫童子花甲大妈竞相追捧。一年之后,两市狂降,无数股民基民损兵折将,虽不至血本无归,但也损失惨重。

  作为一个银行员工,因工作之便接触基金,也当然地加入了“追基队伍”。作为亲历者,在大盘的惊涛骇浪中打了个滚儿后,时至今日仍未再染指。虽也因为一直没有闲钱,但未尝没有那些年为之倾情付出“伤了心”的缘故。

  我最早接触基金是在2004年,基层单位有基金销售任务,因为当时还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个新生事物,对外营销极难,所以这任务都被无奈的我们内部消化了。就一万元的景顺内需增长,3个多月挣了300多块钱,是我第一次拿到“不劳而获”的钱。那会儿还不懂什么叫长期持有,手续费挣出来就满足了。当然啦,不赎回也没有闲钱应付下一个营销“任务”。而有些同志坚定地持有了3年,1万元变成3.5万元。好家伙,赢利顶我当时两年的工资了!

  2005年年底,中国股市进入“快牛”时期,三两个月40%左右的回报,彻底激发了中国老百姓投资的热情,由于投资股票对时间和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大批大批的人加入“追基”队伍,完成基金营销任务变得轻而易举。

  经过在欲望、诱惑和风险之间的挣扎,2006年我开始主动买入少量基金。随着基金的迅速升值,渐入渐多,到2007年初,几乎达到了满仓。身边的亲朋好友呢,对我的营销从最初的婉拒到观望,再到主动打电话预订,大有下手晚了抢不着的意思。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我,曾经以为作为“文人”能够做到“固穷”(这“穷”非贫富的“穷”)的,但在高额的回报面前,尤其这回报是合法途径,我放下了所有修养和矜持,一样欢欣鼓舞、头也不回地向着财富直冲过去,可以说卸下了所有伪装,流着哈喇子伸出了贪婪的小手,大有利令智昏的意思。

  时间进入2007年1月末,在经历了暴涨之后,股市连续3天大跌。每天看着基金净值直线下降,看着曾经的财富转瞬之间缩水,也是心疼。但又想,作为一个投资途径,既然选了某基金公司的某基金,既然自己感觉没那个基金经理专业,那把钱给了他,又何需自己操那份闲心。股市起伏,心还是平静一些的好,否则它一来气罢了工,就连后悔的资本都没有了。再看同志们的脸色,大都是大盘的涨跌决定着阴晴。盘点一下自己的满仓,分3天赎回了一部分。到2007年末,沪深两市从起伏跌宕有致,到一泻千里不回,让人肉跳心惊。在逐渐吐出获利之后,恰逢钱有他用,遂将剩余基金悉数抛出,至于是赚是赔,时间久远,已不可考。

  为写这篇文章,特意去查了下最初购买过的景顺内需增长,2016年9月14日累计净值为6.5740。这五倍多的增值中间,隔着的是12年的光阴。12年,回头望望,已是桑田沧海,物是人非,前些日子再听同事说起近日基金收益看好,惊觉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基金,已睽违多年。12年间,中国股民也好,基民也罢,大多数都体会了“伤心总是难免的”。

  估计很多人有着跟我一样的“追基”故事,但我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感受。人们在入市、包括购买基金的时候,明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仍抱着必赚的心理,没有人买基金是为了赔的,就像打麻将的时候都想着自己这一家赢,除了想故意给那谁谁点炮。当然,赔了也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那些个不正常的年份,我们一窝蜂地追着,大致看一下是什么类型的基金就敢买,什么公司背景啦,经理履历啦,既往业绩啦,看都不看,追得疯狂。投资一旦丧失理性,于己于大市,都绝非幸事。当时正读三年级的女儿曾经笑言:“三年级的数学题都做不对的人,不适合买基金。”

  但我从不后悔有这段经历,中国股市势必会向健康方向发展,即使这路上会有曲折。事实证明,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都会逐渐地认识更多新的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享受这产品给老百姓带来的哪怕是很小的实惠,或者便利,也会渐渐走向成熟。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