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腊八

摘要:腊八节,俗称“腊八”

腊八

文/张爱军 编辑/素颜

  腊八节,俗称“腊八”。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这天据说是一年最冷的一天,记得有一句古话:腊八腊八,冻死两三。可见,这一天要冷到何种程度。“腊八”这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至今仍在大部分地区保留。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传说,腊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还有一个说法,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这天妈妈很早就起来烧火、做腊八饭,同时,到院子里看看别人家的烟筒冒没冒烟,嘴里还不停的叨咕着: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我们那时候还小,不知道这句话啥意思,妈妈解释说,这天谁家起得早、做饭早,来年谁家的庄稼长得就好。腊八粥做好了,妈总是先盛上一碗,放上一双筷子,让我们端着到房前屋后,给各种果树喂上几口,我们端着腊八粥乐颠颠的给每棵树的枝桠上抹上几筷子,妈说这样果树在来年就会结更多的果实。现在想想,那也是对苍生万物的一种感恩、一种告慰吧。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古老的节日只是流于某种形式或成为商家炒作的良机,失去了很多应由的内涵,人们也少了很多发自内心里的冲动和渴望,但对上了年纪的人,每个节日,都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对心灵都是一次涤荡。

小链接

    张爱军,现工作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朝阳市诗词学会理事。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