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董景生的军旅摄影生涯(郑海涛)

摘要:在辽西朝阳,许多人都知道从市文化局退休的干部董景生这辈子爱好摄影,而且成绩很大,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军游中的摄影生涯。

董景生的军旅摄影生涯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雅贤

  在辽西朝阳,许多人都知道从市文化局退休的干部董景生这辈子爱好摄影,而且成绩很大,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军游中的摄影生涯。

  董景生1929年生人,参军前是个贫苦农民。他参军后到南方一所部队学校给领导当警卫员。听说有部门在物色接替摄影员的人,便上门多次自荐,终于如愿。他从擦拭镜头开始,然后经历曝光不足、感光过度的初期荆棘。接下来又是更困难的暗房后期,董景生始终记着表决心做摄影员时的那几句话。那几句话也成了他的信念。胶片冲洗不好,董景生就买书钻研药水配方,反复冲洗实验,常常在暗房的暗红色灯光下干到深夜。学校成立不久,第一批学员就来了。董景生便到火车站抢拍镜头,抓宣传点。摄影人员有限,但上级要求白天接学员的过程晚上就要制作成幻灯片放映出来。

  农村来的嫩小子哪见过幻灯片这高科技玩意儿,董景生就现学现用,又钻研起了幻灯片。连问带摸索,算是排好了幻灯片。集合号吹响后,制好的片子还没有完全晾干,放映员已经敲开门要片来了。董景生只好把半湿半干的底片夹入放幻灯片用的玻璃片中,交给了放映员。董景生开始期待起自己的成果搬上舞台的效果。幻灯片反响很好,此部幻灯片还成了学校的“保留节目”,以后每逢新学员入校就放映一次,成了光荣传统教育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董景生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镜头风格,军民之间的情愫一直是他所关注的。把他的作品放在时间轴线上,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隐形的脚印,这只有董景生能看得见。学摄影不到半年,勤奋的董景生就在学校的宣传窗里搞出图片展览了。1958年6月,学校机关干部到农村帮农民“抢收抢插”,农忙中董景生不忘观察取点,看医生聂其诗在田埂上给一位农民大嫂治伤包扎,场景动人,便立刻按下了快门。没想到,董景生寄给《湖南日报》,很快被图片编辑采用了。这新的鼓舞,让董景生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那就是拍摄照片要突出思想性和人物特点。摄影人的眼是镜头,而要丰富,眼便不能有界,行走就成了开阔眼界的方式。过昭山、渡湘江、行走在农田边成了董景生的常事。下乡虽然苦,但收获往往很大。总能拍到满意的照片。贴地行走成了董景生创作的灵感源。

  1963年,董景生所在学校被誉为全军院校先进典型。上级决定在开现场会时进行图片展览。展览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可以说是对董景生摄影工作的大检阅。董景生准备的照片多数都是深入教学一线、农垦一线等基层触景生情抢拍的。此次展览有大小不等的照片上百幅,也都是董景生一个人冲洗放大的。因为要给叶剑英元帅和许多将军审看和参观,校领导要求颇高。几个月以来,董景生工作高度紧张、连夜奋战,最后还是按照编辑意图完成了任务。但这次展览在学校撤销时,连同照片和文字说明都没能留下。为笔者讲到这儿,董景生豁达一笑,笑声里能听见痰意,接着便是一阵咳嗽。

  1969年10月,董景生调到了湖南省军区宣传处。天更高、地更广,董景生又拍出了更多的高质量照片。在部队期间,他的《她没有下战场》、《老当益壮》、《豪情满怀》等多幅摄影作品被《解放军画报通讯》、《人民画报》等刊物采用。作品《豪情满怀》在《解放军画报通讯》刊用时,还配了大版面相关评论,从选材到艺术,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76 年4月,由部队转业到朝阳市文化局,被推选为朝阳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长,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入选《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小链接    

 

    郑海涛,辽宁省作协会员,现为《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朝阳县记者站记者;兼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迄今在多家传媒、杂志发表各类作品万余篇次,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等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并多次获奖。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并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