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职教旗舰出辽西(李尚平)

摘要:三燕古都,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物产丰饶,教育兴隆。

编者按: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沐浴国家创建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春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克服困难,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培养新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铺就了一条梦想大道,谱写了一曲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职教旗舰出辽西

——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回顾

文化信使/李尚平 编辑/雅贤

  三燕古都,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物产丰饶,教育兴隆。

  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大凌河畔。迄今,学校已有63年的办学历史,它是辽宁省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之一。

  当你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宜人的景色,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办学条件。新建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实验楼、实训车间、学生食堂、报告厅、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建筑,别具一格,在凤山凌水的映衬下,如诗如画。更重要的是,它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办学实力,丰富的办学内容,优越的办学条件和宏大的办学规模成为辽西地区一所建校规模最大、涉及专业最广、培训人员最多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被誉为当地职业教育的“旗舰”,在辽西乃至全国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


“一号工程” 开启示范校创建的恢弘序幕

  2010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场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就此拉开恢弘的序幕。然而,这对于朝阳工程技术学校领导班子来说,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择和艰难的起步。

  当时,学校就是否申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领导意见不一,有的领导认为,原有的4个校区分散办学,学校还没能实现实质性整合,等新校区建设完成后条件成熟再行申报。与此同时,教职工对申报示范校也有不同的声音。通过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全力申报示范校。

  2011年3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首批申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300家职业学校进行评审。综合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五的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凭借雄厚的实力顺利通过了评审,正式晋升为全国首批(共28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之一。学校也由此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校教职工无不欢欣鼓舞。

  经校党委研究,示范校建设被确定为学校“一号工程”,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了“以示范校建设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高教师素质,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的创建思路。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发展同在。 由于学校主要领导更替,致使示范校建设项目晚启动了半年,项目建设总体上呈现时间紧、困难多、任务重的高压态势。

  武铁兵校长到任后,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精神状态,一手抓学校基础建设,一手抓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在建设的最后关键时期,提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包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包建设项目的重大举措,在全校进一步掀起了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热潮。形成了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协力的工作局面。


披荆斩棘 夯实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基础

  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求,需要示范校紧紧围绕重点建设专业“产学研基地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形成学校专业特色、管理特色、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然而,这对于工程技术学校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在刚刚起步期间,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关键的是建设资金问题,因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使示范校建设举步维艰。

  刚刚上任的武校长殚精竭虑,历尽艰辛,努力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示范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不懈努力,示范校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领导多次来校召开会议,进行调研,指导创建工作,全力支持示范校建设。市长几次到学校视察,专门研究学校建设工作。市政府对新校园建设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市财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大手笔投入2.7亿元,新征土地100亩,使占地面积达到260亩,建设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实验楼、实训车间、学生食堂和办公楼、报告厅、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建筑,推动示范校建设有了新的转机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全体教职员工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休息,全力投入示范校建设。

  示范校项目建设主管副校长刘铁力,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设计,他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写材料,去企业,进车间,下农村到养殖场,顶烈日、冒酷暑,处处发挥模范作用,深受群众好评。还有示范校项目办主任杨新春,从申报到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累计加班460多天,每天都工作到十一点多,制定总体建设计划、阶段计划,进行建设项目的任务分解,任务落实到人。他患有哮喘病,但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为学校示范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畜牧兽医专业骨干教师冯会忠,在示范校建设中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座谈活动,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加班加点撰写出适用于朝阳地区生产实际的校本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育》两部,并完成了两部教材演示文稿的制作、在线学习、试题库等相关工作。骨干教师于国江承担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通过多方联系和现场调研,他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校外基地建设任务,使本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10个以上。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王学龙科长作为建筑专业的带头人,需要对全专业的建设进行总体把握,工作多而繁琐,对外需要联系合作企业,对内需要协调各方面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为了工作,他放弃陪伴女儿中考,却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示范校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建筑专业的示范性建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教师武桂芹已50多岁,在示范校建设中主要负责本专业施工技术方向的建设,为了深入掌握建筑施工知识,编写出更加实用、更能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教材,她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经常在烈日炎炎下深入施工现场,参与施工建设,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编写出了实用性与适用性强的好教材。

  据了解,示范校建设全面启动后,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参与示范校建设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克服重重困难,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天的戴月而归,但他们都无怨无悔,充分展现了在困境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团队精神。


项目驱动 专业教育走务实之路

  通过校党委反复研究,学校牢固树立了“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和谐建校、技能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为企业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初步形成了“立足朝阳、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战略新格局。因此,他们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尝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原来的“2+1”模式改革为“0.5+1+1+0.5”工学结合模式,即第一学期文化提升、认知专业,第二、三学期巩固基础、熟知专业,第四、五学期技能强化、素养提升,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意识养成。完成专业考察、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已实施。

  ——课程体系改革。在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学校聘请企业、行业能工巧匠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围绕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模式改革。立足于朝阳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与相关行业、企业、院所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合作,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开展与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的品牌化效应和连锁化模式。

  ——评价模式改革。学校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价机制。

  在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立了“项目驱动、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引入校园,把课堂搬进车间,把实训和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朝阳博文机床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子,实现了校企“零距离”的对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创建了“一主线、两体系、双证书、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即以培养专业技术动手能力为主线;两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即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建立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畜牧兽医专业以构建“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突出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联合企业建设集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相互聘用、校企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产品研发的长效运行机制。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任务引领、职业情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校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形式与朝阳市鑫帝商贸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校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必须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发展,全面推进示范校建设。因此,学校主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了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不断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示范作用,抓好“双型师”队伍建设。实施“青蓝工程”,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在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建成了高速园区主干千兆宽带网络。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了学校教育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谱写华章 职业教育巨舰鸣笛远航

  正确的理念引领成功的实践,成功的实践促进了学校的飞速发展。通过国家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在管理水平、办学实力、事业发展、社会服务、环境建设、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朝阳市“普惠制教育培训基地”和“退役士兵培训基地”。 学校先后荣获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指导安置工作先进单位”、“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朝阳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春风化雨,滋润着浑厚的大地;建设发展,改变着学校的面貌。今天,我们看到的朝阳工程技术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师资雄厚。现拥有专任教师287人,其中教授级高级讲师23人,高级讲师105人,硕士研究生33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近年来,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完成了15门网络课程建设和9门精品课程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12个实训室建设已基本完成。在2014年辽宁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共有7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在国家、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有5人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奖,2人获得铜奖;有10人获得辽宁省技能大赛金奖。学校在为国家培养大批中等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为发展地方经济,造福朝阳人民做出了应有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并且毕业生就业历年推荐率为100%,一次性就业率为99.74%,有98.8%毕业生取得双证,并能直接持证上岗;同时又使6000多个家庭走上了致富之路。

  通过校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40多名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高级工技能鉴定,获得双师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有序开展,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更加多元,在满足重点企业的同时,呈现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趋势。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通过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使示范校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近年来,确保学生上升的便捷渠道全面打通,本科升学率达到50%,高考升学率100%。2015年,高考升学班139名学生报考,又有69名学生考入二本大学,15人考入一本大学。有19名同学高考专业综合课成绩达到300分以上,高考上线率达到98%,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至此,学校高考升学班的升学率已经连续五年达到100%。

  目前,学校正以建设文化校园、数字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为目标,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办学内容,新颖的办学模式,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学校,朝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旗舰威武,鸣笛远航。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阳工程技术学校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时代。正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强力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在共筑“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磅礡的气势,矫健的步伐,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