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辽西民俗——秧歌会

摘要:辽西民俗——秧歌会文 柳燕飞歌 编辑 文竹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秧歌历史悠久,南宋的周密在《武

辽西民俗——秧歌会
 
文/柳燕飞歌 编辑/文竹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秧歌历史悠久,南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过记载。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秧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般来说,每个村都要办一拨秧歌,秧歌的队伍叫秧歌班子,以示庆祝新春佳节。每年过了正月初五,会首们就开始商量如何办好秧歌会,会首是秧歌会的组织者,有的地方,会首是固定的,都是村里有名望有组织能力的人。有的地方,是把村里人分成几个组,轮流执政。会首的职责是筹集办会的资金,购置服装器具,聘请各类人员,安排表演事宜等等。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有的是会首分摊出钱,有的是会首逐门挨户的收钱,老百姓根据自家的条件自愿出钱。会首们用这些钱雇喇叭匠子,雇抬鼓的,添置服装器具,买化妆品,买撒灯的油和鞭炮,剩下的钱就寥寥无几了,等到刹会时再根据演员的出勤情况支付报酬。

      出会的当天早晨,会首们按着帖子上写的名字,要请角(角jiaor,把参与扭秧歌的人称为角,即角色)吃饭。饭后,一阵铛铛的大锣声,把人们聚集到出会的地方。
在农村,每个自然村都有至少一个供奉神灵的村庙,庙前的广场就是出会的会场。首先是叫鼓,即牛皮鼓敲过三声后,喇叭与第四声鼓一起响起来,鞭炮也随之响起来,这是祭庙。同时,穿戴好戏装的角儿们也绑好了高跷腿子,只等祭庙结束,秧歌班子就兴高采烈地扭起来。


      秧歌的类型一般分两种,高跷和地蹦子,天气好的时候踩高跷,在雪天或者地面有冰的时候,只好扭地蹦子了。不管是高跷还是地蹦子,内容同样丰富多彩。有旱船,傻柱子接媳妇,跑驴,背阁,耍狮子,耍钟幡马叉,还有相当戏剧形式的“西游记”、“白蛇传”、“小女婿”、“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一出一出的。表演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返趟子,即在有限的场地扭到一头再返回来;二是夹杖子,即一队插进另一队里,反复着出来再进去,这时候有一个瞬间,两路队伍走成了一路。大多时候,是两种形式同时出现。

      秧歌会的头几天,主要是打官场和踩街。在村中比较宽敞的地方扭一阵子,叫打官场。走遍各条巷路,走遍每一家的门口,给村里的各个角落送去喜庆,叫踩街。踩街时,一户也不能落下,也是比较累的。有时候秧歌班子累了可以只走不扭,但是鼓声和喇叭声要连续不断。

      等到了正月十三,又热闹起来了。秧歌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灯节"开始了,从十三到十五,这三天的每天晚上要上灯。所谓上灯,一是各家各户的所有房间都要亮灯。十五那天晚上,要在各家各户的门口、窗台、灶台上撒灯;二是半大小子们举着灯笼,给秧歌班子照亮;三是在村子的各个路口,拐角都点燃一小堆儿用柴油拌好的高粱帽子或者谷糠。再就是十五的晚上,在各自祖坟的各个坟门口点着一盏小灯。这三天里的观音菩萨也是闲不住地收受香火,观音菩萨住在菩萨架里,菩萨架就是在一张桌子上扎个房子样的架子,里面挂着观音菩萨的像,内贴一联:由来古佛非女子,只缘大士有婆心,横批:大慈大悲或救苦救难。几个半大小子抬着菩萨架走在秧歌队伍的前面,一边走一边喊:“给老菩萨烧香烧纸了!”人们听到呼喊纷纷出来,祈求菩萨保佑一年平安。

      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会首会逐门挨户地送帖子,帖子上面写着谦词,如“某某会末等人同拜”。如果家主人接收了秧歌会的帖子,秧歌班子就要进院打场拜年,当然了拜年不是免费的,主人要赏钱,放鞭炮。一般来说,在十五这天家家都要打场的,除非是上一年家里出了白事。即使某一家不打场,在十五的那天,大鼓也要进入院子转一圈,敲上一阵子。观音菩萨在十五的白天也出场了,但是不能进入人家的院子,只能等在路口。最先进院的是会旗,大红绸子面上绣着几个白色大字——某某会。会旗的后面,依次是锣鼓、吹鼓手、秧歌班子。有时候,村里能说善道、口舌伶俐的人,还要根据主人家的实际情况,说上几句顺口溜来表达祝福,比如祝福长寿老人说“ 宜入新年好,家里有个长寿老,儿媳儿媳都孝顺,大家来说好不好? ”;祝福添丁说“宜入新春满庭芳,屋里屋外闪金光,头年生了个彩凤凰,今年再生个状元郎!”;祝福升学说“宜入新春气象新,天上多了个文曲星,长大以后念大学,大学毕业坐朝廷!”;祝福办厂开店说“买卖兴隆达三江,东南西北都兴旺,头年收入几百万,今年事业更辉煌!” ;祝福添置农机具说“一进院子有福气,主人买了拖拉机,良田良种收成好,今年再包千顷地! ”。总之,不同的人家有不同内容的祝福语。一个有近二百户的小村子,白天的场是打不完的,晚饭后再接着打,这一打就得打到后半夜。

      晚饭后,撒灯的人就赶紧出发了,秧歌班子要等到撒灯的人回来后才能出会。撒灯的一伙由两个人组成,轮换挑着水桶,桶里装着用柴油拌好的高粱帽子或谷糠,从村头开始,每隔五十米左右,就要撒一堆火,一直撒到与周边村子的交界处,再返回来。

      周边有几个村子,就要撒出几条火龙,与十五的圆月交相辉映。撒灯的队伍回来后,早已按捺不住的秧歌班子在一片锣鼓喧天中忙碌起来,接着白天没有打完的场继续打。

 
      秧歌班子每到一家,先说几句顺口溜祝福,把女主人说得眉开眼笑,在当院窗户前摆上桌子,热情地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招待大家,男主人则在房顶或院墙上燃放礼炮烟花,礼炮的轰响压过了锣鼓喇叭,烟花的光彩取代了灯笼。打灯笼的孩子们或围拢在桌子旁吃糖果,或躲在大人的身后捂着耳朵看烟花。白天不太出来的大姑娘小媳妇也出来了,看秧歌是次要的,主要是看谁家燃放的礼花好看。在院外,有的人跪拜在菩萨架前焚烧香纸祈祷保佑,有的人指点着空中色彩缤纷的烟花评头品足。也有正当年的姑娘小伙儿在旮旯说着别人听不到的悄悄话……

      撒灯的也是闲不住地走遍各条巷路,把灯火撒路上,撒在各家各户的门口、窗台、灶台上,整个村庄洋溢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之中。

      当最后一个单场打完之后,已经是夜半了,可是人们还是兴致盎然的要再打个官场。这时候,秧歌班子的队伍开始庞大起来,一些本来不是秧歌班子里的人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有的在外面扭起地蹦子,有的从自家拿来高跷腿子,绑上就混进去扭起来。有的拉住正在扭秧歌的非要让人家歇一会,自己上去过把瘾。一个个角色,尽情地展示高超的高跷技艺,一阵阵锣鼓,一阵阵喧嚣,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

      第二天,正月十六上午,人们又和秧歌班子一起,聚集在村庙的小广场,举行秧歌会的最后一个仪式——刹会。人们在意犹未尽中恋恋不舍,还议论着角色,议论着烟花,憧憬着明年……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