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故乡的老宅(郑宪宏)

摘要:故乡老村里一共有两个瓦房,一个是红的瓦,还有一个也是红的瓦。

故乡的老宅

文/郑宪宏 编辑/明月

  故乡老村里一共有两个瓦房,一个是红的瓦,还有一个也是红的瓦。

  一个是本家大叔的,另一个是我家的老宅。

  房子的用途有多少种?简单得无人思考。可以居住,在那里避风寒酷暑;可以给人安全感,给予你最私密的空间;可以用来回忆,看见她,就看到岁月的模样。

  我和哥哥“出飞”后,故乡的老宅就剩下回忆往昔的唯一支点之作用了。

  十一黄金周,哥哥一家人驱车回来看望母亲。

  母亲赶紧打电话给本家大叔,叮嘱他把火炕提前烧几通,晾晒几床被褥……

  母亲笃信佛教,素食已有二十余年。五年前,在征求我的意见后,母亲将老宅收拾停当后,交于本村以本家大叔为首的信众手中,供他们诵唱佛经、弘扬传统文化、超度先人等慈善活动之道场。

  房子和机器一样,不怕用,就怕放。

  我也不喜欢让老宅整日独自在寂寂无人、杂草丛生、锈迹斑斑中枯守岁月。

  有了大叔他们信众活跃在老宅内,老宅从此在烟火气息、梵音缭绕和晨钟暮鼓的沐浴中静享流年。害怕孤寂的老宅愈发显得生机勃勃了。

  在此期间,接到高中同桌、同宿舍谢老六的电话,说要带家人到我们村上的旅游景点游玩,甚是兴奋。

  曾记得,凄苦的高中岁月,我和谢老六共用一蓝色的塑料盆,吃过学校食堂如水煮似的寡淡的炖白菜、夏老师家平房小后窗珍馐似的手擀面、靳二哥视为珍宝的鸡肉芥菜酱。彼时,老六手里的印着“马力”食堂饭票总是比我的厚很多,我索性厚着脸皮吃起了大户……

  经过认真准备,一桌农村绿色家宴摆上来。

  老六边吃边和母亲说起,高二那年,我们高二五班的二三十个同学来我家狂吃高粱米水饭、大葱蘸酱的糗事。老六边说边缓缓环视了整个院子。他说就在这个老宅,他那次一共狠吃了六大碗水饭。

  母亲依稀记得,她和本家二婶两个人扒大葱跟不上我们吃的速度。

  房子还是这座房子,人还是这个人。一转眼二十一年如白驹过隙,青葱岁月,恍惚如昨,说着说着,不禁乐得湿了眼框。

  时间这个虚无空寂的不老尤物,操刀挥刃将俗人凡体细细雕老。

  感叹流年,流走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是情感。

  本家大叔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堂姐,2001年顿悟菩提树下,剃度出家,参禅悟道于福建某佛学院慈善协会,游走在救灾扶困的路上。恰好她也从福建回来看望大叔和大婶。她对大叔退休后在我家的老宅内专心理佛侍善很是欣慰。

  她在老宅内与母亲交谈甚欢。

  两家人,一个姓;两个瓦房,一根缘线。因为老宅,关系更紧密。

  临出发的早上,我们两家人在她家的老瓦房前合影。将光阴定格,让真情流淌。两天的老宅生活意犹未尽,生活的马达和世俗的引擎却赶着我们即刻启程。

  回程的车上,母亲说,她遇见了本村张金的老伴。张金我们村早期走出去的干部,当过乡长、乡党委书记、县某局的局长。前几年他把他家的老宅卖掉了。张金的老伴给我母亲留了电话,对我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地说,让我母亲一定帮她留意,如果买她家老宅的那家人要是想卖房子,她会高价买回。买她家老宅的是我的本家族人。她说她好想好想老家的人,但她内心就是感觉家没了,空空的、没有根的感觉。

  没有老宅的故乡就是一个概念,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倍感浮萍在水,就不会真实地触摸到乡愁。

  母亲说,听村上人讲,由于老村支书于海的两个儿子在市里上班,几年前,他家也把老宅卖掉了。但,于海每次回到老家时,都绕着他以前的老房子转上好多圈,看上许久。

  没人知道他的心情。

  秋,落叶。

  叶,归根。

  有人说,没有故乡情结的写手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我说,没有老宅的乡愁似在荒芜处流浪……

[责任编辑:雅贤]

  (作者现供职于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检察院)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并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